青年人趁年轻要做的几件事

每年夏天,很多高考学子如愿以偿地考入了心仪的大学,又有很多大学生走出校门,成为独立面对困难的社会人。


青年人如何适应这种身份的转换,做好充分的准备呢?吴军老师提出了青年人趁年轻赶紧要做的几件事。


第一,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人。

一名年轻人刚离开家庭,走出学校之后,其实还不具备成为社会人的能力。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人,不仅要打理好自己所有的事情,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还要承担起自己的社会义务和家庭义务。

作为孩子,你可以抱怨父母、师长,抱怨生活的环境;但是作为一个社会人,你需要学着在心理上与过去受保护的状态“断奶”,以成年人的思维和担当与世界相处。


第二,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环境。

“怀才不遇”是一个真命题,一个人的命运是和外在环境密切相关的。

在中国历史上,不同朝代遇到不同的君主,结果就完全不一样。

像刘秀、李渊父子这样的开国者,心胸比较开阔,感怀功臣的功绩。而朱元璋虽然也是有为之君,器量却小得多,明朝的开国功臣不少人都没得到善终。

当今社会,大学里几个水平差不多的同班同学,毕业后去了不同的单位,虽然从事的工作也差不多,几年后的发展水平却会有明显的差异。再过几年,他们在成就上的差异就会有天壤之别。

这主要是由环境的因素造成的——有的人如鱼得水,有的人则怀才不遇。

因此,年轻人在35岁前必须要想办法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环境,找到能够引导自己的导师和领导,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命中的“贵人”,而不是一味迁就环境。


第三,走出自己的小圈子。

人们如果自己限制在固定的朋友圈中,大家的想法很相似,思想观念、思维方式都是固化的,那对他的发展必然没有好处。

人要想获得更多的社会经验和阅历,就要接触、了解不同的人,了解他人的智慧、想法、生活方式和生活轨迹,再把这些融入自己的生命之中。

英国经验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培根,在他的随笔集中就讲到了通过旅行与人交往、增加自己见识的重要性。

培根认为,远行“与其说是去旅游,不如说是去求学”。出门前要事先做好准备,做什么事,跟什么人交往?准备在哪方面有所收获?

如果一个人原本有机会更多地见识世界、结识他人,却因为自己在思维上的惰性而囿于自己的小圈子,实在可惜。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们所接触到的各种人,不一定每一个都比我们强,但他们会有超越我们自身的地方,他们会给我们带来新思维、新观念,甚至新的发展机会。


第四,培养出比同龄人更精深的专长。

一个人在任何时候,谋生靠的是专长,而不是对很多知识泛泛的了解。

工作所获得的回报,是和自己技能呈指数关系增长的。著名物理学家朗道说过,本事提高1级,成就和个人收入就增加10倍。

专业能力的提高,需要实现突破的扎实的专业基础,专业基础要在年轻的时候打好。


第五,如果要结婚生子,你要准备好为人父母的知识。

很多为人父母的人,还称不上是合格的父母,这其实是对孩子和社会的不负责任,这样的父母也很难教育出优秀的孩子。

作为家长,需要学习基本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需要经常和老师沟通,掌握孩子的发展动向。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除了掌握具体的育儿知识,更重要的还要在家庭和孩子身上花足够多的时间,而不是以工作忙为借口忽略了家庭。


人在年轻的时候还需要做很多事情,更多的内容,可以阅读吴军的新书《元智慧》和《软能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青年人趁年轻要做的几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