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了端午的甑糕

           想起了端午的甑糕

          2018.6.16(五月初三)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民间三大传统节日之一,现今是我国的法定节日之一。相传战国时楚国三闾大夫屈原在农历五月初五投汨罗江,後世为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而形成了端午节,这天人们吃粽子、吃咸鸭蛋、喝雄黄酒及划龙舟等风俗,家家户户还插艾蒲和挂锺馗像来除瘟辟邪。


1969年8月,17岁的我背着行囊,离开了黄河边的吴忠市梁家湾子到外面闯荡。一晃五十年过去了,又到了端午节,吃过了各地各种各样的粽子,但是最想念的还是家乡妈妈蒸的甑(jing)糕。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我正在吴忠初级中学读书,到了8月文化大革命运动进入高潮,学校停课了,我也回家了,在家里帮妈妈劳动或做些家务。

        记得每年的端午节的前一天,妈妈都要把早就买来藏好的枣子,当时不好买,还怕我们偷吃,拿出来挑掉生虫的和发霉的,洗干净,把早就用大米换来的糯米泡上,我们一伙小伙伴到梁家湾子的“小湖子”或“乃光湖”打一些粽叶,用锅煮了备用。晚饭后妈妈找出家了最大的用柳条编的筐子(把柳条皮剥掉,编的筐子用在灶上),在筐子底下和边上都铺上粽叶,然后铺上一层糯米,一层红枣,一般铺上三层米四层枣,最上面也用粽叶盖好,用绳子捆好,放在一个大口锅里,锅中添水,盖上湿布和锅盖,用旺火烧开,上汽后用文火焖蒸五六小时后就蒸好了。 晚上我们都守着不去睡,要等着甑糕快点熟,当妈妈打开蒸好了甑糕,香气扑鼻,馋死我们了,妈妈给我们姊妹们每人铲上一小碗,再给我们在上面撒上一小勺白糖,把蒸的酥软的糯米和已经蒸的稀烂香甜的红枣用筷子拌在一起,吃起来粘甜适口,滋味特美。第二天的端午节,放凉的甑糕有韧性,弹性好,吃起来不加糖也好吃,特别是我们十多岁的小孩和青年人特别喜欢吃凉的,老人和小孩吃要蒸热,也可以用油煎着吃。

        七十年代初,梁家湾子的“小湖子”已经被填平了,成了稻田。我们小时候在湖里摸鸟蛋、抓鱼和打粽叶的场景永远的消失了,好在“乃光湖”还在,因为他是吴忠市农业局的养渔场,但不能在湖里摸鸟蛋、抓鱼和打粽叶。有一年单身的我回家探亲,不是端午节,给妈妈说想吃她蒸的甑糕,妈妈找出来家里的粽叶,买了糯米和枣,又吃到小时候蒸甑糕的味道了。

        少小离家老大回,五十年了从未在端午节回过老家,4月份几个初中的同学见面,都聊起了小时候的甑糕,他们试图用现在的电饭煲蒸甑糕,蒸熟了,但儿时的味道没有了,也许是没有了柳条筐、大铁锅、大碳火?

这几年回到吴忠,梁家湾子(梁湾二队)已经高楼林立,梁家湾子也已改叫“梁湾”多年,和梁家湾子相邻的“余家湾子(梁湾三队)”、“刘家湾子(梁湾一队)”和“余家岔子(梁湾五队)”这些小时候常去的村子几乎没人知道了,都叫“梁湾”了,也是楼房林立,没有了稻田和鱼池。

        我小时生活的村子已经建成了吴忠三中南湖校区,秦渠边都修成了公园,小时候一下雨秦渠拜上都是泥,天晴秦渠边上还会生很多蘑菇,现在全部水泥地砖了。

        “乃光湖”还剩一点点了,过去茂密的芦苇没有了,这里建成了一个小的湖滨公园和一个很大的防震减灾疏散广场。

        时光荏苒,沧海桑田,气象万千,思念永远。

                               2018.06.16杭州

你可能感兴趣的:(想起了端午的甑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