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齐家,半部论语治天下

        认真听了两遍樊登老师讲的《论语:学而》,一方面佩服樊老师强大的知识储备,不管讲到哪句论语,都能推荐与之相关的书籍。另一方面,对于“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领悟。虽然樊老师只是挑了论语中的20句话讲解,但已经概括了做人、做事以及学习等各方面的道理和准则。如果能潜心研究整部论语,相信大家会有更多的收获。遗憾的是,迄今为止,自己都没有完整地研读过,期望能尽快将此事提上日程,认真汲取千古不变的大智慧,接下来说说从樊老师讲书中引发的些许感悟。

        一、 修身养性,安贫乐道。

        如果说“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告知我们人要拥有感受爱的能力,真实而投入地生活。那“安贫而乐,富而好礼”则引导我们要由内而外地感受快乐的力量,修炼的过程要像打磨玉石一样,认真细致,容不得半点马虎。

        快乐有三重境界,一是战胜他人的快乐,二是战胜自己的快乐,三是无条件的快乐。“仁者安仁,回也不改其乐”阐述的是幸福是一种感受力,在一个简陋困苦的生活环境中,一般人都会抱怨,会不甘心,即使不抱怨也不会像颜回那样安贫乐道,乐在其中。这句话警醒世人要学会无条件地快乐,无论面对怎样的环境都要学会寻找快乐,而不是为快乐设置诸多条件。欲壑难填,如果说“考上大学就快乐”、“升职就快乐”、“结婚就快乐”、“有小孩就快乐”、“有钱就快乐”、“买房就快乐”等等,当这些都实现了,人就真的会快乐吗?我想未必,因为人会在达成某个条件后又设置新的条件,为自己的生活套上新的枷锁。

        看似简单的快乐如此难得,坚守心中的仁更是难上加难。“君子无终事之间违仁”说君子就连吃一顿饭的时间也不违背所信的道,即使在急迫的情况下也要这样,在流离困顿之中也要这样。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遵守自己的信念去处事,无论面对什么样的人,都保持着翩翩风度。很多人可能在平和愉悦的场面能保持绅士风度,可在紧急忙乱的情况下却原形毕露,看过《泰坦尼克号》电影的人恐怕都不会忘记逃生时所谓的绅士贵妇是怎样恶行百出。

        “伤人乎,不问马”倡导的是多数人向往的人本主义精神,然而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智慧却被很多人忽视。且不说家庭教育中孩子摔坏东西被父母动辄责骂或毒打的琐事,讲述路人不小心被宠物咬伤不但得不到养宠人关心,还被痛骂的社会新闻层出不穷。不是说宠物不应该得到尊重,而是就事论事,伤者为大,第一时间应是送伤人前往医院,而不是花时间争执耽误诊治。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说有智慧的人能将事理看得透彻,所以不会迷惑。仁者存公心,去私欲,所以不忧虑。有勇气的人不畏惧困难,见义勇为,所以不惧。做人做事有此觉悟,何忧何惧?

      “子绝四:毋意,别臆想,别瞎猜。毋必,不要独断。毋固,不固执己见。毋我,不要以我为中心。”正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格物致知方能摒弃杂念,知行合一终成所求之人。

        二、 君子不器,不耻下问。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说如果一个人真想成为仁者,只要其内在自觉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就一定能够做到,因为“仁”就在我们身边。个人认为吸引力法则讲述的道理与其极其相似,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当一个人向宇宙发出所思所想的信号,TA就会吸引相似的人或事靠近,然后实现自己的梦想。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说知之者对事情有可能了解,好之者专注投入时产生心流,乐之者不需要外在力量推动,能自主学习沉醉其中。我们经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印证这样的道理。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学习需要不断的复习并刻意练习方能转化成自己的知识,诵经百变,其义自见也说明了其中的的真谛。 “君子不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说一个人的能力和见识是有限的,不应局限于某一种单一的技能,而应开发内在潜力探索生命各种可能性,同时善于看到他人的优点,不耻下问,不断提升自己。

        三、 做事以德,譬如北辰。

        人有时以为自己是全能神,除了自己,别的人都看不上,只不过有的人内隐,有的人外露。比如我们不可遏制地想操纵一切,喜欢亲力亲为,喜欢评头论足,喜欢自我表现,喜欢逃避责任。老祖宗告诉我们“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

      人要学会控制自己想要操控的欲望,多为别人着想,修炼自己内心的仁。领导者需要更多地调动成员的积极性,给予成员充分的授权,领导人的最高境界是不打扰,是指引正确的方向,调动团队的活力。

        有的人为了眼前的利益不择手段,勾心斗角,陷害他人,然而“获罪于天,无所祷也。”社会规则可能短期起作用,起长期起作用始终是自然规律,所以违背法律和道德的事不可做。古人语“若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讲述的都是相似的道理。

        “士不可以不可弘毅,入太庙,每事问。”告知我们人需要拥有宏大格局,寻找生命意义,慢慢地活出自己。拥有实事求是的求知态度,不孤芳自赏,不固步自封。只是很多人习惯固定型思维,始终生活在评判与被评判中,而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考虑得是如何把事情做好。“一日三省吾身”,或许这就是凡人和圣人的区别吧。

        有人说好事难做,好人难当,扶不起、不敢扶等现象确实令人很无奈。即使是老祖宗也不免感叹“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其知可及其愚不可及。”想必通过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法制的健全,做人做事的大环境终究是向好的。只要用心学习,人的知识储备是很容易进步的,但人有时也需要装装糊涂,尤其是在家庭中,对于家人不要过于苛责,因为相比责备,他们更喜欢被肯定被欣赏被关爱。

        开卷有益,好书使人明智,好人使人靠近,不断汲取正面知识的过程就像敞开心扉的一次次高品质交流,即使始终不能达到圣人的高度,但一定会一步步接近梦想中的自己,不亦说乎?

你可能感兴趣的:(修身齐家,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