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辉东《论语史鉴》16.13近代教育第一人——张伯苓!

第13章

    陈亢问于伯鱼:“子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陈亢:妫姓陈氏,字子禽,名亢(音杭)小孔子40岁,春秋末年陈国人,陈国君主陈胡公第二十世孙。齐大夫陈子车的弟弟、在孔子77位弟子中名列第68位。

    陈亢曾做过单父邑宰。陈亢为宰时,施德政于民,颇受后人好评。其兄死,反对家人殉葬。

    北宋大中祥符元年 (1008年),宋真宗赠封孔子为“玄圣文宣王”,陈亢同时被赠封为“南顿侯”。明嘉靖九年(1530年),明世宗封孔子为“至圣先师”,陈亢被陪祀于孔庙。

    司马迁的《史记》里没有把陈亢列为孔子弟子。《论语》中有三处出现陈亢的名字,两次是和子贡的对话,一次和伯鱼的对话。没有和孔子的对话,所以有人认为陈亢可能是子贡的学生。

伯鱼:即孔鲤,孔子唯一的儿子。孔鲤出生时,正好是鲁昭公登基十周年大典,大典结束后,在季府做事的孔子分到了一只鲤鱼。孔子感到非常荣幸,所以把儿子取名为“鲤”。

    身为圣人之子,孔鲤没有什么建树,孔子曾亲自说孔鲤“无才”。能够载入史册的只有宋徽宗曾封他一个“泗水侯”。孔家的后人称他侯的不多,多因孔子而尊他“二世祖”。

    孔鲤先孔子三年而亡,孔鲤之妻于夫死后改嫁。孔鲤尊礼守纪,胸襟豁达,留下了“孔鲤过庭”的典故,“伯鱼”一词也被后世用作对别人儿子的美称。

    孔鲤有个儿子叫孔伋,字子思,是孔子之后中国比较有影响的人物,《三字经》上说:“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

      子思勤奋好学,年幼时,看到孔子仰天长叹,便问祖父为何长叹,孔子说,你小孩子懂什么,子思说:“我常听您说,父亲砍柴,做儿子的担负不了,就是不肖,我常常担心自己成为这样的不肖子孙”。孔子听了这话,欣慰地笑了:“孔家后继有人了。”

    子思在元代被封为“沂国述圣公”,孔门后人尊其为三世祖。

异:象形字,甲骨文就像一个人往头上戴帽子。本义为奇特、奇异、奇怪;引申义有不同的、其他、别的等。异字本像手持一物往头上戴的形状。

    “异(异体)”是“戴”字的初文。“异(异体)”与“戴”本为一字,后来分化,义各有当,成为形、音、义各不相同的两个字。

    异闻就是“听到不同的教诲”。

趋:形声。从走,芻(chu)声,后简化为从走从刍。本义:快步走。如《礼记·王藻》:“走而不趋”。趋也指行走,如《古乐府·陌上桑》:“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趋也有“追赶、追求”的意思,如贾谊的《论积贮疏》:“背本而趋末”。

    趋也是古代的一种礼节,小步快走,表示恭敬。如《史记·萧相国世家》:“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本文的“趋”即此意。

无以言:无法正确、很好地表达。

立:立身做事,即立足于社会。

远:“远”一般被认为是形声字,左部为“袁”,作声旁,表示读音。右部为“彳(chi)”,作形旁,表示与行动有关(距离远就要走很久)。后演变成从辶(chuò)袁声。远本义为遥远,距离长。

    远又引申为时间的久远,意义的深远,关系的疏远,志向的高远,地理的边远等。还可指多,差距大。又用作动词,指离开、远离,再引申有违背等意义。

      有人认为“袁”有表意的作用,古代的“袁”字是个形声字,下半部分的“衣”字是形符,本义指衣服特别长的样子。正因为“袁”有长的意思,而“远”也有距离长的意思,所以“远”字用“袁”作声符并会意。

    本文的“远”指不偏袒、不徇私。不能理解为远离、不亲近等。

全文理解为:

 陈亢问伯鱼:“你在你父亲那里听到过不同的教诲吗?”伯鱼回答说:“没有。有一次我父亲曾独自站在庭院中,我快步走过时,父亲说:‘学《诗经》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不学《诗经》就不会讲话啊!'我便退下来学《诗经》。另一天,父亲又独立院中,我又快步走过时,父亲问:‘学《周礼》了吗?'我回答:‘没有。'‘不学《周礼》就无法立足于社会啊!'我便退下来学《周礼》。只听到过这两次教诲。”陈亢高兴地说:“我问一个问题,却得到三个收获,听到了学《诗经》的道理和学《周礼》的道理,还听到了君子不偏袒自己儿子的事情。”

    陈亢原以为孔子会为自己的儿子特别照顾,为其“开小灶”。没想到孔鲤非常坦率地说,单独教育儿子只有两次,而且说的都是孔子经常教导弟子的话。

    孔子非常重视《诗》和《礼》的学习。他还跟孔鲤说过:“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意为人如果不学《诗经》里的《周南》和《召南》两篇文章,就如“面壁而立”,什么也看不到,而且还寸步难行。

    孔子在本文并未出场,但从孔鲤的叙述中侧面刻画了这位教育家的无私形象。

    孔子认为,作为父亲,在大原则上,尤其是教育、为政等方面,不能有私心、偏袒子女,人们说的“释迦不以罗睺传,老聃不以子宗传,孔子不以伯鱼传。”就是这个道理。

    培养子女最重要的是培养他人格、思想、独立能力,给子女太多庇护,只会助长他的惰性,扼杀他的创造力。古人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恶心生。”可见,成长环境太安逸,不利于人的成才。

    林则徐曾说:“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就给子女最宝贵的财富不是金钱,而是一种精神。《三字经》有言:“人遗子,金满赢,我教子,唯一经。”后人崇尚“诗礼传家 ”或者“耕读传家”就是这个道理。

    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个个体,作为子女,不能依赖父母,一切都要靠自己的努力得来。父母再有学问、再有能力都是父母的,跟自己没什么关系。

    人,一定要靠自己!

            近代教育之父张伯苓

    鸦片战争以后,我国受到各国列强的欺凌,许多仁人志士在探求改革之路,在教育方面,提出了“新学”。

    最早的新式学堂就是“京师同文馆”。是清末第一所官办外语专门学校,由恭亲王奕訢和文祥于1861年1月奏请开办,并于1862年8月24号正式开办,初以培养外语翻译、洋务人才为目的,以外国人为教习,专门培养外文译员,属总理事务衙门。

      课程开始时只设英文,由英国传教士包尔腾任教习,后来增设法文、德文、俄文、日文。同治六年又添设算学馆,教授天文、算学。美国传教士丁韪良总管校务近三十年。

    该馆附设印书处、翻译处,曾先后编译、出版自然科学及国际法、经济学书籍二十余种。此外还设有化学实验室、博物馆、天文台等。

    1902年1月(光绪二十七年十二月),京师同文馆并入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改名京师译学馆,并于次年开学,仍为外国语言文字专门学校。

    1872年,中国派出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清政府开始接受向西方国家学习先进文化,遗憾的是,由于受到保守派的干扰,留学生计划没有一直坚持下去。

    同时期的日本也派留学生赴美学习,并一直坚持下去,很快,中日差距开始拉开,在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见了分晓。

  甲午战争后,越来越多的仁人志士意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教育救国”的思潮不断蔓延,可以彪炳史册的“南开”一词就是在这个历史背景下诞生的。

    “南开”的创办人是被称为近代教育第一人的张伯苓!

    张伯苓,名寿春,字伯苓,1876年出生于天津的一个秀才家庭,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教育家。

    张伯苓早年进入北洋水师学堂,在学堂里学习驾驶。1897年,毕业学成后就去了海军工作。

    甲午战争战败后,张伯苓随舰队前往山东办理交接手续。他亲眼目睹了在威海卫发生的“国帜三易”,从日本的太阳旗到中国的黄龙旗,再到最后的英国米字旗。

    就是因为这丧权辱国的一幕,使得张伯苓顿悟,呆在海军里是没办法报国,于是这才从海军离职,回家乡在自己的家馆里执教。

    1903年,张伯苓在暑假的这段期间曾经出海东渡,到达日本时,亲眼目睹了日本明治维新后的盛况。于是呆在日本四个月,悉心考察。

    他发现日本人对教育十分的重视,而且他们的办学规模和教育方式也是与众不同。这一点令张伯苓深受启发。

    于是回国后,他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在天津城区南部的开洼地,即民间所称“南开”,建成新校舍,成立了“私立中学堂”,从此声名渐著,天津市南开区也由此得名。

    这个学堂自开办以来,取得了十分好的成效,于是张伯苓更加意识到创办高等教育学校的重要性。

    在1918年,张伯苓与好友严修、范静生一起远赴美国考察。他们一起踏遍了美国各地,考察了许许多多的私立大学,研究他们学校的组织和教育方针的实施。

    年末,张伯苓考察完回国,不久后便筹集经费,创办了南开大学。张伯苓专请留美多年的凌冰为大学部主任,除开设文科外,还设理科和商科,后来改称文、理、商三个学院。

    在兴建和完善南开女中和南开小学之后,张伯苓分别于1927年和1932年创办了南开经济研究所和应用化学研究所,从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南开教育体系。

    1936年迫于抗战形势的紧要和南开学校的生存发展,张伯苓亲自入川,在巴渝大地的嘉陵之津先后购地800余亩,创办了被千百万重庆人赞誉为“人才的沃土,院士的摇篮”的南渝中学(后改名为重庆南开中学)。

    1937年,“七七”事变后,南开被日军飞机炸成废墟,大学部先迁长沙,继迁昆明,与北大、清华合组成西南联大,张伯苓任校委会常委。

    张伯苓的教育理念:

    1,教师要以身作则。他曾教育一个学生不该抽烟,当学生反问他为何还抽烟时,他沉思片刻后,当场把烟枪砸烂,发誓从此戒烟。学校的风气立马焕然一新。

    2,重视美育教育。张伯苓是我国引进西方戏剧的第一人,他和教职员学生一起创作演出话剧。他曾亲自编剧、导演。也培养了一批出色的演员,当时周恩来、曹禺还在天津南天中学读书时,已经成为南开新剧团的主要演员,曹禺后来成为中外知名的戏剧文学家。张伯苓提倡戏剧,目的是把戏剧作为美育和道德品质教育的手段。

    另外,音乐和美术的教育也是美育教育的重要内容。

    3,重视体育教育。张伯苓是最早将奥运概念带入中国的先驱人物,力促刘长春首个参赛奥运的主导人物,也因此被誉“中国奥运第一人”。

    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感慨万千:“这个首次在北京举办的盛会,将圆一个中国人——张伯苓先生一个世纪以前表达的梦想。”

    4,重视环境教育。南开中学给人的第一个印象就是整洁、美观,秩序井然,产生肃然起敬之感。在旧中国普遍存在着脏、乱、差的环境里,南开学校算得上幽美的教育园地了。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诗人柳亚子初到南开大学赋诗赞美:汽车飞驶抵南开,水影林光互抱环。此是桃源仙境界,已同浊世隔尘埃。

    5,重视公能教育。我们可以称之为爱国教育,民主教育,实用教育,或者说是科学教育。但是在本质上,这几个名词并没有什么显著的差异,它们共同的特征就是张伯苓毕生所倡导的“公”“能”教育。

    张伯苓在每年的南开大学开学典礼上问了3个问题: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被称为“爱国三问”。

    张伯苓有个儿子加入民国空军时,明知这是个非常高危的兵种,但张伯苓非常支持,当得知儿子在一次和日本人空战中壮烈牺牲时,他竟然说了三个字:“死得好”!

    在张伯苓眼里,为国家、为民族而牺牲是值得骄傲地,是荣幸地。

    正是有这样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南开大学出了两个总理(周恩来和温家宝),还出了陶铸、曹寓等伟大人物。

    1950年5月,张伯苓从重庆到北京,受到周恩来总理欢迎。张伯苓回到天津后,天津市长黄敬曾给予关照。1951年2月23日,在天津病逝。

你可能感兴趣的:(赖辉东《论语史鉴》16.13近代教育第一人——张伯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