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说到的核心主题,是非暴力沟通。有4个要素,
第一,观察,而不是评论;第二,表达感受和情绪,而不是想法;第三,直接说出我们的需要,不要用批评的方式;第四,清晰地告诉对方请求,而不是命令。
当老公不愿意跟老婆说话,那老婆可以不要说:“我跟你说话,就像在跟你堵墙说话。”
而是说:“我跟你说话五遍了,你都没有回应我;这让我感觉到很沮丧,因为一直付出得不到回应,痛苦,我需要你回应,你可以在我跟你说话时,回复我一下吗?”
这样说有两个好处:首先,它是一种邀请,通过把我真实的,甚至脆弱的部分暴露给你看,邀请你来跟我真诚地理解和沟通。
其次,把自己放到一个需要安慰的位置上,这样对方更可能从他防御状态中解脱出来,理解和安慰我们。
以上是上文内容,接下来进入本文的核心主题就是独立。
独立的阶段
想到独立,你会想到什么呢?我想到了殊途同归,那是一条必须,一定会走上的道路。
在最初学心理学,我以为是让我获得连接,获得幸福的一门学问,但深入之后发现,除了连接获得幸福之外,还需要分离,还需要放下。
我以为走上分离这条路,是不应该的,是应该维持好和父母、爱人之间的关系。维持某种亲密,好像这是获得幸福感的源泉。
因为在我成长的某些关键时刻,我选择了分离。我一直以为这是一个错误的,不应该的选择。但这部分的内容告诉我,这是一定要走的路。
纵观历史,在古代,人的身份,大概率决定了他会做什么,它的一生可能会是什么样的。它是以血缘和身份维持的社会关系,中国古代到民国一直都是这样。
直到有一天,西方提出了一个名词叫做个人主义。把人突然从集体中抽离,人获得了空前的自由,你可以选择任何你想做的事情。
但自由的同时,意味着没有归属感和安全感。自己承担选择的代价。比如以前我们可能会说,隶属于某个工程;而现在公司在成为工具,而个人的成长才是目的。
人被从身份和集体中剥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但面对的问题一样是前所未有的。
陈海贤老师在精神上,把人和人的关系笼统地分为三个阶段,这就是自我不断从关系中分化的阶段,也是自我成熟和发展的阶段。
第一阶段,自我阶段。
人以自我为中心,觉得世界和他人都应该围绕着我的需求来运转。所以会把自己的需要和愿望,当做别人的需要和愿望,自己关注的重心,当做别人关注的重心。
当发现别人居然也只是关心他们自己想关心的问题时,会很惊讶,并感受到很深的挫折。
我就是这样的,我一直生活在自己想象的世界里,直到某一天突然发现,世界有它自己的计划和规律,别人也一样,生活在他自己的想象世界里。
第二个阶段,是他人阶段。
当我意识到,这个世界上是有他人的时候,就开始让自己去迁就别人。生活在别人的目光和期待中,觉得别人的喜怒哀乐是很重要的事。
会因为对方一个愤怒的眼神,纠结两个小时睡不着。会记着对方的一个评价,直到几个月后几年后。
不敢确认自己的需要和价值,会因为没法满足别人的愿望,而深深的内疚和自责。
第三个阶段,独立阶段。
在这时,终于能在一定程度上,分清楚什么是别人的课题,能够把自己和他人分开,开始能理解别人,也能尊重自己。
别人不能再限制我,除非我想要接受这种限制。我变得自由了,也不去侵犯别人的自由。在关系中所做的事,更发乎本心。
独立意味着孤独
近日,看到一个现象,就是淘宝上有一款产品叫做虚拟恋人。就是买一个小鲜肉或者小美女,在固定时间陪你聊天。甜言蜜语哄你开心。
它的销量非常好,而且也有明星在描述对它的需要,和使用后的感觉。这种产品是解决了什么问题呢?
孤独。独立并不容易,它意味着孤独。一个独立的人,是在心理上真正断乳的人。
这意味着,当遇到问题和麻烦时,他不再对同事、朋友、家人抱有某种“理所当然”的期待。可以求助,但帮不帮忙是对方的事情。
从独立的那天开始,就失去了抱怨的理由。去掉了关系中控制和期待的成分,一个独立的人,怎么能不孤独呢?
孤独也许是人生的某种真相。说到底,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够完全理解另一个人,也没有人能够完全为另一个人的生活负责。
大家经常说我的父母,我的朋友,我的孩子,我的爱人。“我的”好像是某种拥有。
可,拥有是人际关系中最大的幻觉。没有人能够拥有一个人,我们只是在各自的旅程中相遇,彼此同行。
曾听过一句话,婚姻中没有所谓的出轨,因为每个人始终都在自己的轨道上走。只是某个选择不同,导致了他们两个一起走的轨道分开了。
相遇或长或短,最终还是会走各自的路。
自由是美德的前提。所有人际关系中美好的东西,只有出于自愿的选择才会变成美德。否则就是一种“不得不”的强迫,关系中的两个人会充满怨念地互相纠缠。
独立不会加剧隔离
很多人会想,那既然这样,那我要不要反抗脱离父母,通过反抗来获得独立。
但反抗本身并不是分离,而且可能会变成另一种形式的纠缠。
什么是真正的分离?是我了解了你的期待和困难,可有时候也得承认,自己无能为力。
重点不是反抗,而是不把你的困难和问题,当做自己的困难和问题,哪怕他们觉得困难的解决方案在我身上。
比如父母希望我结婚,生个孩子。他们觉得这样生活会好。可我不这么想。
独立跟我们在关系上的亲近矛盾吗?陈海贤老师认为:不一定。
独立之后,大部分人还是会投入和他人的关系中,只是这次是出于主动的选择。
等我明白了,每个人都只能做自己的事情。别人怎么做怎么想,是别人的事之后。
我还是愿意投入关系,建立一段高质量的亲密关系。只是在这段关系中,不是我不得不帮他,而是我想帮他。
不是他要我帮他,也不是他一定要接受我的帮助。这样我有了自由,对方也有了自由。
在这段关系里没有被胁迫,没有必须和应该,但我依然愿意表现出善意。让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支持和帮助,回归到自发自愿的本心。
我一直以为,分离是人际关系的终点。但陈海贤老师告诉我不是。
他举了一个例子,一对母子骑着三轮车周游全国,央视采访时,老太太睡着了。主持人问:“你怎么看儿子骑车带你周游全国呢?”
本意想让老太太说些感激的话,可老太太脖子一梗,说:“这有什么,不就是一代顶一代的吗?”
儿子在陪着她笑,说“我们就准备这样在路上,万一哪天我娘没了,我知道她还是去的安心的。”
没有什么关系是一定的,只是别让自己过得那么苦就好。更不要明明是自己让自己过得那么苦,还要去怨别人。
与之相对的,还有关系中的纠缠。身处其中会让我们迷失,但放下,才能真正找回自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陈海贤老师的总结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够完全理解另一个人,也没有人能够完全为另一个人的生活负责。
拥有是人际关系中最大的幻觉。没有人能够拥有一个人,我们只是在各自的旅程中相遇,彼此同行。
只有在关系中独立了,你才能真正自主地,以一种成熟的姿态投入到一段关系中。
谢谢你的欣赏,期待在留言区看到你的样子。关注我,认识自己,理解别人,这个世界很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