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新下线的奇葩表现,不是留学生专利:家庭教育不能忽略2个问题

国内疫情严重时,很多留学生在国外“扫荡”防护用品,寄回国内支持抗疫,让我们看到了“洋装穿在身,内里中国心”的感动。随着国外疫情的发展,不少留学生选择回国,让留学生群体再次进入人们的视线,只不过这一次却是在刷新下线。

细数那些留学生中的“奇葩”们

留学生第二次进入热搜,是从一个女留学生开始的。她上热搜的方式是跟防疫人员吵架,自来水有杂质,她已经三天没喝水了,向抗疫人员要求人权,要喝矿泉水。

image

这条视频一时间引起网友热议,“国内抗击疫情付出这么大努力,好容易控制住了局面,你知不知道你们回来又添了多大麻烦”,“祖国建设你不在,千里投毒你最快”,“嫌待遇不好就别回来,你是来避难的,还等着八抬大轿抬你吗?”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个叫许可馨的留学生又跳出来了。疫情期间公然辱骂医务人员,在微博上发布各种价值扭曲的言论。当然,像她这样的跳梁小丑从来都不是个例,这几天又出现一个奇葩——黄嘉毅。

为了让留学生在国外有比较好的防护,我国驻外大使馆给留学生们准备了安全包。经常在网上看到留学生晒收到的安全包,都是满满的感动,感叹祖国的强大和对留学生的挂念。

黄嘉毅也晒了,不过她是阴阳怪气地说,欠500的人还100,没有感谢的必要。更是对收到的中成药一脸鄙夷,都没有经过双盲测试,谁要谁拿走,还质疑“为啥只送留学生”,似乎其中有深深的阴谋。

image

这些跳梁小丑般的留学生,一遍遍刷新着人们对留学生群体的认识。

另类留学生是如何从孩子变成这样的?

能去国外留学的,都是家境殷实的,经济条件肯定不错,但这些留学生歪曲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让我也陷入思考,这些物质条件充裕的孩子,是怎么变成这样的?

  • 根深蒂固的认识,外国的月亮比较圆

在这场疫情之前,很多人都觉得外国的月亮圆,特别是欧美国家的月亮,简直天天都是白玉盘。对这种观念根深蒂固的,很多是所谓的中产阶级。因为物质上宽裕,他们有更多机会接触国外的事物,旅游、出差、做科研。他们通过对国外短暂又不太深入的了解,用有色眼镜编织出一幅美好画卷,又把自己的这种崇拜传达给周围的人。

image

我有个同事,在英国读了一年硕士。在我跟她共事的5年时间里,她每天至少把“我在英国的时候”说三遍,从吃穿住行到交通环境,英国就是标杆,虽然我们每天能交流的时间只限午饭一个小时。

我们不能否认,很多方面欧美国家确实走在世界前列,但他们的先进不是打击自己国家的理由。别人家的好我们可以学习,可以借鉴,但不能妄自菲薄,崇洋媚外。

  • 家庭教育“育才不育德”

不管是家里有矿的,开公司的,还是打工精英,能赚够让孩子留学的钱,都需要付出时间和精力。家长忙着赚钱,投入到家庭教育的时间有限。

时间不够金钱来凑,没时间陪孩子没关系,给孩子砸钱报课,请老师教育。语数外艺术体育统统补起来,请最高级的老师教,让孩子成为多才多艺的人。

才艺是有了,可德行呢?孩子对世界对价值的判断,大多是从父母的言行中,从他接触到的事物中来的。

image

说个好玩的例子,有个同事跟我们吐槽,说她5岁的儿子只穿阿迪的鞋子,她担心孩子这么小就攀比。听她说完我差点笑出来,这就是我同事的影子,这个同事有意无意中教我们认识了很多名牌。“前两天去逛街,我老公偏要给我买件巴布瑞的风衣”,“气死我了,昨天给我的卡地亚手表换了块电池,花了我半个月的工资”。“我弟对我儿子可好了,每次出差都给他买阿迪的鞋子”。

回到文章开头的这几个留学生身上,他们在家里经常看到的,可能是做生意的父亲对税收政策的攻击,对合作伙伴的抱怨;可能是当教授的父亲对人性黑暗的描述;可能是养尊处优的妈妈对保姆的冷言冷语。他们目光所及的范围内没有感恩,没有温暖,所以他们才活成了全世界都亏欠自己的样子

image
  • ​廉价的优越感

我不了解他们家庭的实际情况,但从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角度看,在成长中缺失足够的关爱和关注,会导致孩子用廉价的优越感来体现自己的价值。这些孩子大概率是在丰富的物质和贫瘠的情感中度过的,他们应该很少体会到亲情和关注。

什么是廉价的优越感?对一个正常孩子来说,他会通过做让父母高兴的事情来获得成就感。比如好好写作业,帮父母收拾房间,以此获得父母的关注和鼓励,体现出自己的价值,这是正常的优越感。

但如果不管孩子怎么做,父母都无动于衷,也或者孩子总是达不到父母的期望,无法得到正面认同,孩子无法通过正常的优越感表现自己的价值。这时候孩子就会用其他的手段获取关注,比如故意捣乱,说一些奇奇怪怪的话,做父母不让自己做的事情,以此来显得自己与众不同,博取父母的关注。

image

某些留学生跳梁小丑一样的言论和行为,就是在用这种廉价的优越感来博取关注。

这些问题虽说是从某些留学生身上暴露出来,但这并不是留学生的专利,很多家庭都可能会出现类似的问题。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要做好以下两点,避免孩子成为这样的网红。

感恩教育和正向关注,让孩子远离“奇葩”人设

别人家的孩子我们无能为力,但自己家的孩子一定要教好。

  • 感恩教育,从点滴生活做起

人为什么要感恩?因为懂得感恩的人更幸福。像黄嘉毅那种愤青,觉得谁都亏欠她,对她好都是有目的的,她只会在猜疑和担惊受怕中度过每一天。而懂得感恩的人,心里会充满温暖,微笑着面对一切困难。

image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随时表达感恩,影响孩子对世界的判断。比如,出门取快递,我们可以说,“幸亏有快递叔叔送货,不然我们就没有这么多好吃的了。”

孩子路过垃圾桶,可能会说太脏了,我们可以告诉他,“垃圾确实有味道,多亏收垃圾的叔叔把垃圾及时清走,不然咱们楼下就成垃圾堆了。”

通过这样跟孩子对话,让孩子更容易看到别人的付出,他就不会觉得他得到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学会用感恩的心看待周围的一切。

  • 给孩子正向关注,让孩子远离廉价的优越感

个体心理学大师阿德勒提出,每个人都有自卑情结。为了克服自卑,会促使人不断努力去超越自己,形成优越感。这里的优越感是中性词,是个人价值的体现。

image

如果孩子能得到父母足够的关注,需求能被听见,他就会努力实现正向价值,因为这些是父母肯定的,也是他所向往的。所以,我们要做这样的父母:能看到孩子,倾听孩子的心声;通过言传身教给孩子示范正确的价值观,让他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对的。

只有孩子正当的需求被听见,他才不会想着用歪门邪道博取关注,弥补内心的缺失。

培养孩子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固然重要,但培养孩子的品德更重要。老祖宗早就看穿了这个道理:无德无行而取厚利,必有奇祸;善行善德而受磨难,多有后福。

你可能感兴趣的:(刷新下线的奇葩表现,不是留学生专利:家庭教育不能忽略2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