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布栾布田叔传(一)
季布是楚国人,他为人喜欢意气用事,行侠仗义很有名气。在楚汉战争中,项羽派他和汉军作战,多次围困刘邦。项羽败亡后,刘邦悬赏一千两黄金捉拿季布,有胆敢包庇隐藏的,灭掉三族。季布隐藏到濮阳周氏家中。周氏说:“汉王求购将军很急,听说追踪您行迹的人马上就要来到我家。将军如果能听从臣的话,臣我献上一计。如果不能听从的话,我现在就选择自杀。”季布答应下来。
周氏命人把季布的头发剃掉,穿上破烂衣服,用铁链锁好,装到做丧事用的丧车中,派出数十名仆人跟随,找到鲁地的朱家贩运。朱家知道这人是季布,就花钱买了下来,安排在房舍中。朱家赶到洛阳,见到了汝阴侯夏侯婴。他夏侯婴:“季布犯了什么大罪,主上这么着急缉拿他呢?臣各为其主所用,季布替项羽卖命,这是他的本职。项氏的臣下难道就都要杀光吗?现在主上刚刚取得天下,却凭借一己之私怨恨下诏捉拿一人,这是等于向天下人展示其心胸是多么狭隘!况且以季布之贤,汉朝缉拿他这么急迫,他只能向北进入匈奴,或者向南进入越地。这实际上等到把自己的壮士赶走资助敌国,这也就是当年的伍子胥掘墓鞭尸的根本原因。君侯为什么不找时间向主上进言劝阻呢?”
夏侯婴知道朱家是当世大侠,肯定是他隐藏了季布,就答应下来。不久之后,果然像朱家所说的那样,刘邦下诏赦免了季布。这个事情之后,很多人都称赞季布能摧刚为柔,朱家也因此名闻于当世。刘邦召见了季布,季布向刘邦谢罪,刘邦封他为郎中。
汉惠帝时期,季布担任中郎将。单于曾经写信出言不逊侮辱吕后,吕后大怒,召集众将商议这事。上将军樊哙说:“臣我愿意率领十万军兵,横行于匈奴之中。”众将都知道吕后这时的愤怒,一致响应:“我们就该这样。”只有季布说道:“樊哙说这话应当斩杀!当年高皇帝亲自率领四十多万军兵进攻匈奴,结果被困于平城,樊将军凭什么就能率领十万军兵横行于匈奴之中了,这是当面欺君!当年秦国正是因为对匈奴用兵,才导致陈胜等人起兵。我们国家的战争创伤还没有修复,大臣竟然当面阿谀主上,这是想动摇动天下啊!”一时殿上的大臣全都惊恐,吕后当场宣布罢朝,从此再不也提出兵进攻匈奴的事情。
季布出任河东郡守。汉文帝时期,有人推荐季布,说他是当世的贤人,汉文帝召见他后,想任命他为御史大夫。但又有人说他凭借勇力行事,酒风还不好。季布来到长安后,在自己的官邸中住了一个多月,汉文帝想让他返回河东郡,却一直不好意思把这话说出口。
季布对汉文帝说:“臣我一直在河东待罪,没有功劳却突然受到宠幸。陛下无缘无故召臣来见,这肯定有因为有人欺骗陛下推荐了臣。现在臣到了后,却没有什么新任命,也不同意我返回,这肯定是有人中伤诋毁臣。陛下因为有人赞誉就召臣来见,却又因有人诋毁而让臣返回,臣我担心天下那些有识之士会议论陛下的。”
汉文帝默然无语,心中很惭愧,好长时间才说:“这个吗,河东郡是我的股肱重郡,所以我才特地召你来询问些情况。”季布随后返回河东郡任职。
有名楚国辩士叫做曹丘,多次借助权势聚敛钱财。他曾经侍奉过显贵赵同等,和窦长君关系也很友善。季布听说后,就寄去书信劝谏窦长君:“我听说曹丘不是忠厚长者,请您不要再和他交往了。”
曹丘返回后,想要让窦长君写封书信介绍他去面见季布。窦长君说:“季将军不喜欢你,希望先生还是不去为好。”曹丘再三恳求,窦长君只好写了封介绍信。
曹丘先派人送去介绍信,季布果然大怒,在家等着曹丘。曹丘到了后,先是长揖拜见季布说:“楚国人有句谚语说:‘得黄金一百,不如得季布一诺。’将军凭什么能在魏楚等地获得了这么好的声誉呢?何况我是楚国人,将军也是楚国人。你扬名天下了,难道还嫌名声不够吗?将军为什么对我有这么深的成见呢!”
季布听完后十分高兴,迎接曹丘进入,挽留他数月,待为上宾,并且有厚礼相送。季布之所以远近闻名,实际是靠曹丘替他宣传的。
季布的弟弟季心气盖关中,待人恭谨,为人豪侠仗义,方圆数千里的士人都争相替他去死。季心曾经杀人,逃亡到吴地,在袁丝家躲藏。季心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袁丝,像对待弟弟一样对待灌夫和籍福等人。季心曾担任过中司马,中尉郅都也不敢不对他格外礼遇。当时很多年轻人打着他的旗号到外面去做事,季心的勇敢和季布的一诺千金名闻关中。
季布的舅舅丁公担任过项羽的将军。刘邦在彭城被项羽击败后,丁公随后紧紧追击,双方在彭城以西短兵相接。刘邦看到形势不妙,急中生智,回头看着丁公大声喊道:“两贤怎能相互厮杀呢!”丁公果真率军返回,刘邦因此逃过一劫。
项羽被刘邦灭掉后,丁公认为自己对刘邦有活命之恩,就大模大样地去拜见刘邦,想要谋要个一官半职。刘邦派人把丁公逮捕在军中示众,并对众人说道:“丁公作为项王的臣子不忠。导致项王丢掉天下的人,正是丁公。”
刘邦下令斩杀丁公,传令说道:“后世作为人臣的千万不要效仿丁公!”
黄其军
作于2021年9月9日(古历辛丑年八月初三)
文中照片来源于网络,对作者的辛勤劳动表示衷心的感谢!
近期同类文章链接:
楚元王传(七)
楚元王传(六)
楚元王传(五)
楚元王传(四)
楚元王传(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