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虫》——阶级悲剧还是精神悲剧?

近来,韩国导演奉俊昊的新片《寄生虫》在国内大火了一把,高唱赞歌者有之,全盘否定者有之,你方唱罢我登场,好不热闹。


不管怎么样,作为一部韩国电影, 最后却成为今年的美国本土电影奖的最大赢家,获得第92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最佳国际影片奖,最佳原创剧本奖。


导演奉俊昊也因这部影片夺得了最佳导演奖的小金人,还获得了第72届戛纳电影节的金棕榈奖。


同时在两大电影盛典里大放异彩,《寄生虫》这次可以说是大获全胜了。


这部影片的中心思想就是固化的贫富差距,社会阶级分层,算是以最简单的方式拍的深刻,算是难得的一部大家都能看懂的奧斯卡。


影片的开始,出场的男主基泽一家是典型的底层人群,住在地下室里,过着最最底层的生活。


他有一儿一女,加上他的妻子,一家四口,都没有正式工作,基本靠打零工生活。


他们生活在半地下室里,整个房间信号极差,经常要满屋子地找wifi信号,每天只能啃着面包。甚至吃饭的时候一抬头, 就能看到醉汉在自家窗前小便。

但他们也只能忍气吞声,不敢反抗,像蝼蚁一般生活在这个城市。


在《寄生虫》中,基宇一家和朴社长一家代表了两个不同的阶层。导演使用了大量的象征和隐喻来体现他们之间的差异。


一场大雨,朴社长最烦恼的事情就是一家人的露营被迫取消,虽然这并不妨碍他们的儿子兴奋的带着美国进口的帐篷在自家草坪上雨中探秘;


但基宇一家的房子却被大水吞没,肮脏的污水从马桶中喷溅而出,一家四口顾不上体面和整洁,在大雨中狼狈地抢救值钱的东西。


朴社长夫妇轻易地就被基宇一家人欺骗,但这还是妨碍不了他们拥有财富,也拥有一句话就把佣人随时解雇的权力。


而基宇一家费尽心机,千算万算,一场大雨还是让他们原形毕露。

那么这种差异有可能轻易消失吗?导演的答案是不会。


在朴家工作时,基宇一家把自己打扮成体面模样。他可以谎称自己正在上大学,他可以把妹妹包装成美国伊利诺伊州立大学美术系的高材生,他和爸爸也可以穿上一身帅气西装。


但有一种东西他们挥之不去,只要还住在半地下室,他们就永远带着朴社长所说的那种“穷人的气味”。


就连朴社长的小儿子都会说,奇怪,管家和司机,还有美术老师的身上都有一种相同的味道耶。


童言无忌,天真的小儿子并不懂得什么是阶层,什么是贫富差距,但他却精准地戳中了基宇一家人心里最敏感的地方——穷酸。


那是一种他此生从不熟悉的味道,而那种味道的背后则是另一种他无法想象的生活。

电影最后,对这种味道的自卑,成了压倒基宇父亲的最后一根稻草。


引人深思的是,虽然导演把这种阶层差异表现得如此残酷,但他却无意批判任何人。


朴社长一家表面上对人友善亲和,但他们同时也是冷漠自私的,朴夫人告诉基宇自己付给他的课时费比上一位老师要多,却暗自在一叠钞票中悄悄抽走了几张;


基宇的父亲第一次为朴社长试驾,朴社长温和地劝他不要紧张,这不是在测试他,手中却端着一杯咖啡来检验对方开车的平稳度。


朴氏夫妇暗地里,也数次议论过穷人身上的气味。


他们从心底里,从没有真正瞧得起基宇一家,他们的友善和温和是虚伪的面具,是上流社会惯性的优越感。


就像在那个大雨夜,当基泽说雇主一家人真好骗的时候,当他带着几分醉意洋洋得意又不屑地说主人太太有钱却很善良的时候,忠淑一语道出了作为她这个阶级最无奈又最真实的想法。

不是“有钱却很善良”,而是“因为有钱所以善良”。


穷人家庭依靠“精湛”的表演技能,混进了一家高收入家庭,当上了寄生虫的生活。尽管手段很卑鄙,带着欺骗,带着狡诈,但整体来说“表演”得很让富人家庭沉浸其中。


直到另一个“寄生”家庭的出现,两个穷人家庭为了争夺在富人家的生存空间和资源,让整部电影进入了黑暗而离奇的情节之中,最终的恶性杀人事件。


基宇一家人瞒天过海,陷害别人失去工作,自己近水楼台先得月,最后还酿成大祸。他们可恨吗?也不是,基宇妈妈说,如果我像朴夫人一样有钱,我会比她更善良。


这个社会就是这样,富人掌握了绝大多数资源,穷人就有越发跨不过的鸿沟。


人的善良是天生的,还是因为经济宽裕不需要变得穷凶极恶?人的不善良是天生的,还是为了生存不得不做出的选择?


人要不要保持善良,是不是自己能决定的?导演没有明确回答这些问题,事实上这个问题也没有标准的答案。

韩国阶层固化严重,贫富差距大,所以像《寄生虫》一类现实题材的电影不少。


我们都知道贫富差距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存在的一个问题。但我总觉得错的不是贫富差距。


举个例子,西班牙这个国家,如果除去社会保障这-条,人均工资1000多欧,也和中国一个中等得工薪阶层家庭差不多。


一般家庭也很少有人开得起豪车,住得起大房子,浑身奢侈品。反而是留学生打扮的很阔气,就像是如果摆出一种有钱人的架势,就更立得住脚,出门就更有自信。


然而本地人在意这些的真的很少。只要穿出风格,无论奢侈或平价,他们都会真诚地说一句好看。虽然有很多米其林餐厅,但最有人气的还是充满着烟火气息的小酒馆。


看不到急于炫耀的有钱人,人们的生活更加平和满足。


每个社会都有贫富差距,但是在中国每天慌慌张张追求金钱与成功的人,都是身处在贫穷中的人吗?


他们可能只是没有那么富有,但因为生活中充斥着富人毫不隐藏的彰显自己的财富,而给带来他们的压力,让他们在比较中失去了自我,努力想跻身上流社会。


“穷生奸计,富生良心”这句话只对了一半,在寄生虫电影这样的社会中,富也不生良心,反而会生出对贫充满了恶意的恶心,而且最后造成基宇父亲挥刀杀人的最后一根稻草是出于对“味道”的一种自卑。


或许他明白,哪怕他永远都生活在富人家庭里,他也无法改变自己的阶层。因为那种由内而外散发出的穷人的“味道”是他没有办法改变的。


林清玄说“生活品质是长久培养求好的精神,因而有自信,有丰富的心胸世界,能居陋巷,而依然能创造愉悦多元的心灵空间。它不是与别人比较中来的,而是自己人格与风格求好精神的表现”



看到一句影评,我很赞同:我本可以忍受黑暗,如果我不曾见过太阳。然而阳光已使我的荒凉,成为更新的荒凉。


其实我觉得阶级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的心魔。


在影片的最后基宇也最后明白了靠别人是实现不了阶级跨越的,只会因为谎言付出更多代价。只有当你有能力买下那栋象征着富人身份的房子,才能真正实现自由的救赎,把父亲从地下室带回光明。


“寄生虫”类的贫穷跌破了低线,以欺诈手段来获取短暂的安逸,心态的逐渐扭曲,贪婪引爆悲催,所以为什么有的人贫穷得就翻不了身。


正如马云说:“某些人就是斗垮了所有的地主,自己也不能成为地主”是一样的道理。


愿与诸君共勉,做一个思想与精神上的富人。


作者阿过。文章首发于摩瑞的小世界。

你可能感兴趣的:(《寄生虫》——阶级悲剧还是精神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