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人

红楼梦

      人生看来很简单,却很难说喜欢或不喜欢。妙玉是一个没落官宦人家的女儿,因为家道败落,不得不出家为尼,寄养在贾家的寺庙中。看来是修行,心中却积压着不可说的浑浊的苦啊。妙玉孤傲,看不起尘俗世的人,对乡下来的刘姥姥嗤之以鼻。她有严重的洁癖,孤芳自赏,这样的性格,即使在今日,恐怕也很难有朋友,在世俗社会总是遭人嫌怨,但是,红楼梦的作者很委婉的让人感觉到妙语洁癖背后隐藏的热情,她极爱宝玉,但她的爱是不可能说出口的,她的孤芳自赏是一种怕受伤的自我保护,像最柔软的蛤蜊,往往需要最坚硬的外壳来防卫,妙玉的不近人情,正是一种防卫的外壳,我们能够“不喜欢”妙玉吗?我们能够嘲笑妙玉吗?曹公没有“嘲笑”,只有“悲悯”,没有“不喜欢”,只有“包容”。他引领我们去看各种不同形式的生命,高贵的、卑贱的、善良的、残酷的、富有的、贫穷的、美的、丑的,作者通过一个个不同形式的生命,让我们知道他们为什么“上进”,为什么“洁癖”,为什么“爱”,为什么“恨”,生命是一种因果,看到“因”和“果”的循环轮替,也就有了真正的“慈悲”,“慈悲”其实是真正的“智慧”。《红楼梦》使读者在不同的年龄,领略“慈悲”的意义,“慈悲”并不是天生的,“慈悲”是看过生命不同受苦的形式之后,真正生长出来的同情和原谅。《红楼梦》最迷人的部分,全在生活细节,并不是情节,因此,每天能阅读一点就阅读一点,反而可能是读《红楼梦》最好的方法,《红楼梦》读久了,会发现你自己也在《红楼梦》中,有时候是黛玉,喜欢孤独,有时候是宝钗,在意现实的成功,有时候是史湘云,直率天真,不计较细节。十二金钗,或许不是十二个角色,她们像是我们自己的十二种不同生命阶段的心境,宝玉关心每一个人,关心每一种生命的不同处境,他对任何生命形式,都没有“不喜欢”都没有“恨”,包括地位低微的丫头,仆人,在他的心目中,都是应该被尊重的对象,都有可以被欣赏的美。他在繁华的人间,看到芸芸众生,似乎每一个人,每一个生命,都像自然中的一朵花,他没有比较,只有欣赏。宝玉爱每一个人,他的爱没有执着与占有。《金刚经》说:因无所住而生其心。正是宝玉的本性。《红楼梦》一读再读,慢慢地,看到的可能不再是宝钗,不再是王熙凤,不再是风光亮丽的主角,而是作者用及其悲悯的手法写出的贾瑞或薛蟠。他们陷在情欲中无法自拔,他们找不到生命向上的动机,他们或堕落或沉沦。但作者只是叙述,没有轻蔑或者批判。世界文学名著中很少有一本书,像《红楼梦》可以包容每一个卑微的角色,我当然也会在自己身上看到贾瑞,看到薛蟠,看到自己堕落或者沉沦的另一面。一本书,可以让你不断地看到自己,这本书才是可以阅读一生的书,《红楼梦》多读几次,回到现实人生,看到身边你的亲人朋友,原来也都在《红楼梦》中,每个人背负着自己的宿命,走向自己的命运,或许,我们会有一种真正的同情,也不再随便说:喜欢什么人或不喜欢什么人。细读《红楼梦》,有一种领悟,觉得《红楼梦》其实是一本佛经,处处都是慈悲,也处处都是觉悟。

你可能感兴趣的:(《红楼梦》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