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亦或不念——记高三语文一模评卷

考试

阳春三月,处处清风拂面,花容曼妙,树姿婆娑,清香若有若无……这一切都让人沉溺其中,仿佛至暖、至柔的生命乐曲流过,实在不想醒来……

一场看不见销烟的坚硬战斗正在打响。

广州一模终于宣告来临,这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教师,都不啻为一场严峻的考验。

上午监考二个半小时,算上领卷、对考生进行扫描仪检测、发卷、收卷、清点、上交,连续奋战三小时。回家匆匆扒了几口饭,马不停蹄去挤地铁,下午二点之前必须赶到广州六中参加题组长的试卷试评工作。

01  套路不可靠——试评

赶到六中的电脑室,坐下刚刚喘息了片刻,教研室领导就上台讲话了,强调阅卷的种种纪律。连空气中都弥漫着几份焦灼之气。

每个人被分配到不同的题目,根据答案来制定详尽的评分细则。

我被分配到文学类文本的阅读组。《水在滴》这篇文章两道简答题,前一题以某个自然段为例考察文章如何写,考形式,“文章第四段以独特的审美感受,请从描写角度和句式运用两方面简要赏析”;后一题重在考写什么,考内容,“本文标题水在滴寓意丰富,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拿到这组题目的当下既欣喜又有些遗憾。欣喜的是这种命题多多少少可以涤荡一下弥漫在整个高三备考的师生之间“科学训练主义”风气。

虽然我并不反对适当教学生一些答题方法与应对模式,可一旦将所有重心都落到了仅仅去用所谓的“科学训练”的态度去教学生套路,进行各种答题技巧的机械化训练,那真的是语文学习的一场灾难,大大败坏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胃口不说,更是让一门有情怀有温度的学科慢慢滑向冰冷繁琐、山穷水尽、焦头烂额又不得善果的边缘。

而事实也再一次证明,凡是没有认认真真深入文本,仔细聆听创作者在表达什么只死记套路的考生只能两手空空。

0分答案

看到这样字迹工整却又完全空洞无物的答卷,内心充满了悲悯与遗憾。

仅以第四段为例:

​水顺着纸垛边缘滴下来,滴在铺在底下的竹帘上,迅速汇集在竹帘的四角,滴落在青石板上,滴答,滴答,滴答……让人想起赤脚踏在青石板上的脚步,想起南方屋檐下慵懒的雨滴。想起小满时节前三天的山林,嫩竹拔节,万物萌动。雨滴在每一棵竹子的头上,被它们损吸进身体,满山的嫩竹——元书纸的前世——的身体里,便流动着雾岚的气息、草木的幽香、覆盆子的酸甜,笋的青涩,流动着玉竹的当当声,竹子顺着坡道滑到山脚的哗哗声、杀青的唰唰声、砍竹人的咳嗽声,以及路过的山民呼出的烟草、他或她的汗味、饭菜的味道、家的味道,年的味道……一棵竹,裹着整个山林的日月精气,一张元书纸的胚胎,在滴答声中渐渐成形。

多么鲜活的语言。但凡认认真真品读完这段文字,怎么可能读不出作者运用了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多种感官,描写嫩竹的成长过程,以及成为元书纸的前世今生中汲取天地日月精华的过程?在多种感官全都打开的自由状态下,那种身临其境的画面感、立体感、真实感怎么可能读不出来?

同样,长期浸湿在朗朗书声中的孩子又怎么可能悟不出这段文字整散句结合,句式灵活,音韵和谐的特点?层层叠叠的修饰、盘盘桓桓的咏叹背后往往是独特而细腻的情怀和思虑。

只有那样埋头机械做题记答案,麻木委顿的孩子才面临这样的问题才无从下手。

如果你对文学、诗歌,乃至母语有感情,有感觉,上面的问题还叫问题吗?如果你对文学、诗歌乃至母语没有感情、没有感觉,你眼里只有分数与做题,那我说什么都是白说。我不是说自己有多高大上,而是我努力在两者之间取一种平衡,或者说更偏向引导学生去热爱那些黄钟大吕的文字,那些诗一般让人永难忘记的韵律,大多是用来读和听的,不只是看。

听听这个——“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这是四七式的整句的源头——《诗经》,从整齐划一的四字句到四七相间,句式已经相当灵活,那是我们的根呀,更是生命的源头呀。流水一样的光阴无法洗净诗人的忧伤,那谷穗沉沉下垂的时候,诗人那与谷穗一样沉重的忧伤呀,快被压得喘不过气来,幸而他以文字为歌,吟唱在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心头……你我又怎能让那摇曳了二千多年的歌声停止呢……

心香

总有教师说学生审题失误,并且总是归结为不认真、紧张等心理因素,我一直不敢苟同。假如一个人的心门早已关闭,他拿到试卷的第一件事就是筛选哪些题可以用套路,你又怎能让他有“空杯”心态去倾听别人表达什么呢?

譬如两个正在交流的人,在一方开口说话之前,另一方内心早就装满了对方的成见、不满,不管对方说什么,终究是对牛弹琴罢了……

制订完评分细则,回到家已是华灯初上。大脑经过一个下午的飞速运展,整个人有一种被淘空的无力感。

什么也不想做,什么也不想说。

毎天日更千字义的计划落空。

今天晚上必须养精蓄锐,明天必须为全区近八千位考生负责任。

这是大事,容不得一点马虎。

静气

02  请站在孩子的角度——正评

第二天下午正式开始评本区的试卷。毎位教师在一天半的时间里,要评一千一百份左右试卷。机房里所有的双眼对着屏幕,只听得见键盘敲击的有规律的清脆声响。

作为文学类文本的题组长,我能监控的主要是二组大数据,一是每个人的改题速度,这是为了确保一天半能完成;二是每题的平均值,在确保一定的阅卷量之后,也就是空白卷和低分卷得到稀释之后,每个人的平均分应该是接近的,对于人均分偏高或偏低的老师要不断进行调控,不断抽改,不断调整,以此降低失误。

老师阅卷,与流水线上的工人最大的区别就是,永远无法自动化。两只眼球对信息的追踪能力或许可以通过密集训练练出来,可评卷的准确性受太多的主观因素的控制。为了减少误差率,哪怕在考场制订再多的评分细则,可仍然无法完全统扩考场上近万名考生的思想,这时就需要每名阅卷老师根据实际情况去灵活地分析、概括。师者父母心啊。

年轻时评卷和现在评卷,心境真的不可同日而语。那时没有孩子的概念,一切从严,如秋风扫落叶一样干净利落,一点也不拖泥带水,“可给可不给的分一定不给”,还美其名曰“严格要求”。

现在自己有了孩子,养儿方知父母难,尤其是亲身见证了自己孩子的升学的艰辛历程之后,更是认真慎重对待手下每一份试卷,决不错判,尽可能减少失误,能给的分一定要给足孩子。每点击一次鼠标,每一分,都沉甸甸……

评完卷,我的双眼全是亮闪闪的星星一晃一晃的,我是不是终于可以“无问西东”了……

小憩

03  渴望闲暇

在教师阅卷的时间,学生放假。教师评完卷,学生回校,教师几乎无休息,周六的晚上开始上课,一直上到下周六。

无语……

肆意侵犯教师休息权利的事情早已见怪不怪。

教师是给人的成长提供帮助的职业。自身需要成长的空间和正当的闲暇。

经过教师努力,让孩子体验到安全、温暖、自尊、自信,坚强。这样一种以爱和付出的职业的人,格外需要得到尊重、关爱与温暖。

你怎么能期待那个只有黑暗和寒冷并且俱是寒冰的地方生长出阳光而美丽的花朵?

你怎么期待从贫瘠的土地长出参天大树?

你怎么可能期待一个终年处于监防、疲惫、被动的状态中孤独无力的人——竟然一直可以付出温暖有力的爱?

除非他是圣人,除非他的内在修炼得圆满丰盈,外在的一切都对他不构成任何影响……你我之辈哪怕敏锐看到这一层,尚还在修炼的道途之中吧……

生命所要的实在不多。我所需只不过是多给我一点闲暇,让我能去除狂妄,反观内心,才可得到和谐和宁静。只有和谐、宁静、健康精进的教师才可能培养内心强大的孩子……

你可能感兴趣的:(念,亦或不念——记高三语文一模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