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林老师《走出村庄的人》有感

大约一周多前我读了林老师散文集《走出村庄的人》,一直想写篇读后感,一直怕写不好,就一直拖到现在,现在就试着写一写,看看能不能写出一篇像样的读后感。

林老师是安徽省铜陵老州镇人,现定居上海青浦。从事建筑装修行业。业余时间爱文学,爱读书,爱码字。曾在《光明日报》《长白山日报》《枞阳日报》《池州报》《德州晚报》《枞阳杂志》等报纸及省内外多家优秀平台发表文章两百余篇。

据说老师的散文集是从他三百多篇的散文中精选出的六十多篇优秀文章集结成册,共十五万六千多字。

老师的散文《走出村庄的人》,说的就是他自己,在改革的大潮下,村里的年轻人一个一个都涌入城市,林老师也不例外,摆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一个个奔赴城市,尤其是让人艳羡的大上海。

老师的《走出村庄的人》大多都描写的是乡愁,对故乡的深深眷恋是他《走出村庄人》的总基调,对母亲深深的爱恋,贯穿整个文的始终。老师尽管只有初中学历,然而他的文笔却不乏犀利。童年的欢乐和调皮像一幅水墨丹青画覆盖文章的始末。也许在母亲身边待的“久”的缘故,对母亲的溢美之词及对食物流露出的喜爱,我觉得对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无可比拟。尤其老师对农活的经验及对农村的风俗习惯的认知,我觉得比任何一个人都要強。就像老师突然在哪个“媒体”上发现一个熟悉的人写出好文章对他的触动一样,于是不甘落后的他也洋洋洒洒写下十几万字,且赢得了大量粉丝。

现在我们就试着走入林老师的内心世界,就像走进他的文笔一样。

在我的内心深处有这样一笔,父亲得胃癌在医院住了近二十天,无情的病魔还是夺走了他的生命。于是只剩下孤独的母亲,每当看到她孑孓的身影,内心无限伤悲,可母亲忙里忙外,根本感觉不到自己的孤单,她这样做是不让儿女们为她担忧。她每天像陀螺一样家里家外的奔波着,在儿女们心中她是一位坚強的母亲。真不知黄昏或凌晨一人时,她是否曾伤悲过,且每次离开家乡或过年时她总要准备一大堆东西让带往遥远的他乡─上海─儿女们生活的地方。母亲的胸怀是这般的宽广,鼓舞我在遇到困难时能马不停蹄,永往直前。

走出村庄的人,共分四卷。其实每卷都各有特点:第一卷主要写故乡的自然风情。如:春中的大河,灰白色的芦苇花,冬天的风铃,蔷薇花开等;第二卷主要写家乡满足自己胃蕾方面的东西─吃的、喝的。如:白花花的粥,黄灿灿的糊,小太太家的桃子,母亲的擀面汤,儿时的年味等;第三卷主要写故乡记忆中的人物和事物。如:我的小脚奶奶,想起童年的大勇子,母亲的电话,石磨等;第四卷:主要是写老师对童年的记忆和对家乡的怀念。如:儿时的记忆─洗冷水澡,童年的夏天,父亲的香椿树,一样的清明,不一样的思念,村庄在我身后等。总之,这四部分各有特点,各有千秋。

熟读老师散文,给自己最大的感触就是,不管林老师写什么,都能把文章刻画得入木三分,惟妙惟肖。你能从他所刻画的版图上,对他所要描写的事物略见一斑,甚至你看到他的每一篇文章都有他的寓意和意境。期待老师的姊妹篇─上海篇早日面世,是我们每个读到他文章的人的期盼。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林老师《走出村庄的人》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