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受原生家庭“苦”的我们,该怎么办?

前段时间北大毕业生痛斥父母,12年不回家的新闻火了,关于原生家庭的问题又再次或者一直受到大家的关注。每次关于原生家庭方面的文章,留言中总是有一大批人会谈到自己的家庭对自己的影响,想改变,却又是那么的无力。

要彻底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几乎不可能,但是能够有意识的降低影响。在心理咨询中,首先会进行评估,其中有一项就是对不可改变因素的评估。而我们的原生家庭,我们的成长经历就属于这一类,过往已经不可改变,只能承认和接受,然后去哀伤,这也是改变的开始。

当你意识到原生家庭对自己的影响的时候,已经是自我探索和觉察的开始。去梳理自己的成长故事,通过看书或者做心理咨询等方式加强自我认识,意识到自己行为背后的原因,并且尝试去放下。

要降低原生家庭的影响,首先要身心独立。作为成年人,做到物质上的独立是较为容易的,但是心理的独立却并非那么的容易。就像《欢乐颂》中,樊胜美已经能够做到物质独立,不依赖于家人,可是因为心理与父母未曾分开,依然想要获得父母的爱,在心理上依然是那个受伤的孩子,如此,只能在伤痛中反复。原生家庭之所以会对人产生那么大的影响,很大一部分原因便是我们想要满足曾经未曾满足的愿望。许多人想到曾经受到父母伤害(忽视、虐待等)的情景,总是声泪俱下,似乎又回到了当时受伤的情景。时间虽然流逝,但是伤害的的情景似乎未曾流逝,只要不小心的触碰,便是一场痛苦,那不能触碰的地方就是我们的“情绪按钮 ” 。

这在生活中很常见,比如曾经被父母忽视的孩子,会非常害怕别人对自己的忽视,当他人有一丝类似的表现,便会陷入伤心害怕当中,有的甚至会害怕与人建立关系;曾经被不公平对待的孩子,长大后会非常在意别人是否公平,会容易斤斤计较;曾经没有感受到父母爱的人,觉得自己是一个不被爱不值得被爱的人,即使有人爱自己了,也会怀疑对方的真心;曾经只有自己生病了才能得到关心的孩子,可能会总是让自己受伤,表现很柔弱来获得关爱……

如果能够建立一段良好的亲密关系,重塑依恋模式,将原来的不安全模式转变为安全型依恋,比如爱情、友情……特别是在爱情当中,很容易会唤起过往的情绪。比如从小认为自己不被爱的人,会怀疑对方的爱,从而做出一些比较“作”的行为来试探对方;在家里讨好父母的人,对待自己的爱人也会如此,希望自己在爱人看来是好的,只有优秀才配被爱;如果父母有一些不良行为,比如暴力、酗酒等,可能也会爱上这样的人,想要去改变和拯救对方,实际是想改变父母,获得爱。如果在自己陷入这样的不良情感时,能够及时的觉察自己的行为以及行为背后的原因,对于改善亲密关系或者结束一段不良的亲密关系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段良性的关系,可以让人重新成长一次,去修复过去的创伤。在这个部分,也需要彼此的勇气,去卸下自己的伪装,去修复过去的创伤。关系中,对方的接纳、包容、支持甚至还有纵容,可以弥补我们当初缺失的爱,发现自我的价值,相信自己是值得被爱的,是足够好的。在关系中,也要对自我保持觉察,意识到自己不良行为何情绪背后的原因,转变行为方式,并且与爱人交流,告诉对方,你的情绪不是对方引起的,不是对方的错,也告诉对方自己害怕担心的部分,彼此坦诚的交流,相互去接纳,这是十分有利于关系的深入以及自我的成长。 

我们同时也可以尝试走进父母,与父母和解。家庭,至少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不可能彻底决裂的,即使决裂了,心理的伤也并没有得到疗愈。在不知道如何面对时,可以适当保持物理距离。我们也可以去了解父母的 原生家庭,了解父母的行为背后的原因。很多时候,他们并不知道他们的行为伤害了我们,因为从小他们学到的方式就是那样的。有时,尝试着用一个成年人而非小孩子的姿态去和父母沟通,讲述曾经的伤害或者去聆听他们曾经的伤痛,可以让我们对自己的曾经的伤痛有一种新的认识。并且,需要深刻的明白的是,你长大了,你也将是你自己孩子的原生家庭,你不能释怀过去的伤痛,很可能未来你的孩子就是现在的你。

很多时候,是我们还活在过去的状态中没有出来,也有可能并不是事情本身对我们造成了伤害,而是我们的幻想。因为我们心中有太多的不安与害怕,会把他投射到外界,从而在自己头脑中幻想着被伤害的画面,阻碍了我们走出去。

曾经一个朋友因为哥哥结婚要找领导请假,可是她很害怕,设想了种种可能被拒绝的情景,然后我告诉她,你可以记下现在的想法与感受,看看到时有多少成真了。后来她告诉我,老板很爽快的答应了她的请假,并没有刁难她。

所以,常常去觉察自己,去检验自己的想法,冲破束缚我们行为的幻想,活在真实的生活里面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深受原生家庭“苦”的我们,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