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观察员毛利的7日见闻——3

关于城乡教育,我看到越来越多不同地域和阶层的现状,在此稍作总结。详细写农村老家的情况,因为这一块算是被关注比较少的(写到这里突然想起杨薇来了)。

大大一家人烟鼎盛,大大和大妈有3个孩子,都是我的哥哥姐姐,3个哥哥姐姐每人生2个,每次吃饭都是一次聚餐。孩子们很喜欢我,我也每次都给他们带东西,但近两年带东西的方式改变了,一是只带书,不带其他的;二是带书并不每人一本,而是让他们流通着看,谁先能看到需要竞争。只带书是因为有一次我给他们带了费列罗的巧克力,过了半年我回家时,子洋很伤心地问我“这个巧克力是不是10块钱在小卖部就能买到的那种?谁谁谁说她也有”,这让我意识到孩子们心目中东西珍贵与否需要用价格来衡量,而我本来就不太追求贵重,更没有能力用贵重的东西来表达我对他们的爱。但书不一样,书是我在向他们传达想法,是我能带给他们的更深远的影响,而且,书不能用价格来判断价值。不给他们每人一本是因为我发现,上次给他们带的《福尔摩斯探案集》,他们并没有看,所以其实人轻易送给别人的东西,也往往不被珍惜,所以我今年要他们答题,我来评分,分高的先看。当然,我让子洋赢了,因为这些孩子中,她最敏感自卑,而且,在拿到书的第一时间,别的孩子在玩闹,她在很认真地看。她答题时不如子涵有创造力,我最后以3分态度分的名义让她险胜。但是最后一天去我家时,子涵没有去,我不知道是不是这个事情伤害了她,但我相信这样活泼开朗的孩子,她把什么事都能转化为正面的能量,当然,后来我也跟子涵解释了这件事。

我跟孩子们相处时,看到了他们不同的特质,也在想造成这些特质的原因。子涵更早地具备了共情能力,她很想让我陪他们玩,但他看到我在跟家里亲戚喝酒时嘱咐其他孩子们说“叔叔现在肯定是走不开了,我们别老找他了”。她活泼乐观,与她妈妈的正确引导密不可分。子洋更敏感内敛一些,我知道她最喜欢我,但她一见到我就说不出话,说话也紧张。她跟我妈说一见到我就害怕(她所说的“害怕”是紧张的意思)。她在我回来之前叠了很多小星星送给我,说是没事的时候闲着叠的,后来她妈妈告诉我这个小星星很难叠,叠了也容易坏,所以子洋叠到了晚上11点(在农村算深夜)。子鑫活泼也很朴实。

子硕是个重点人物,他在幼儿园阶段就能被开除,应该算是创造了被开除这件事儿的最早记录,最起码是被开除领域的第一梯队。他妈妈为此甚是焦虑,只能暂时放下了好不容易张罗起来的理发生意。后来我得知,他们家要搬到县城了,付了全部积蓄还剩下很多房贷,他妈妈打算让他上县城里最好的幼儿园,每月2000块学费,再加上房贷和子涵的教育费用,可以预见这样的话他家基本上每月想维持收支相抵就需要精打细算了。这个家庭为了一个孩子的教育问题可以付出的物质代价,远超过了我的想象,或者说我之前以为这种事只能在海淀区发生。另一个让我震惊的地方是,子硕妈妈当时把遇到的问题发给了我,我也去问了好朋友杨薇,她告诉我不排除多动症的可能,建议还是去妇幼医院看看。而他妈妈为了保护他的小心灵(当然,也有妈妈本身不太敢面对医院的原因),至今不敢带他去医院。甚至,子硕妈妈舍掉生意在家专门教子硕,也并没有告诉他说他被幼儿园开除了,而是说学校放假了。

我去大大家之后,跑去跟孩子们玩想看看子硕究竟啥样,果然没过一会在我丝毫没有惹到他的情况下,他对着我拳打脚踢,我让他打了一会之后用一个手攥住他的两个小胳膊不让他动,他开始哭嚎,家人们围过来,大妈赶忙来劝我松开他。我让他们先别管,他们也明白我在干嘛。他哭嚎了得有10分钟才开始在我们的劝说下嘟囔了句对不起,这期间我一直提醒他做错了事给我道个歉我就松开。过一会儿,他去找奶奶要手机,他妈妈不让奶奶给,他开始哭嚎,他奶奶赶紧把手机给他,我发现哭嚎对他来说已经成了一种手段。这孩子还得棘手几年,不知道他以后会怎么样。最后我也只能劝他妈妈卸下心理压力,去妇幼医院看看,让最专业的人做最专业的事。

村子里对男孩和女孩的区别对待问题很严重,子硕的奶奶就即为典型,子硕是长子长孙,所以他做什么她都护着,他打姐姐们奶奶也护着他,所以他在幼儿园无法和老师同学们相处。而女孩们更多时候属于被冷落的一方,就连我的父母,之前送礼物也只知道送两个小男孩的礼物,我知道后赶紧告诉了他们事情的严重性,让他们赶快弥补。希望在这个小家族中,我不断向他们传达的思想能对他们的成长有一点点帮助。

城乡教育差距越来越大,或许是本来就很大只是我到现在才看到而已。在北京海淀区,孩子的父母多是清北或留学的教育背景,最起码也会至少一方是985或以上学校的,空气中充斥着焦虑的味道,年入百万想买房再供孩子接受“海淀教育”倒不是不可能,但需要勒紧裤腰带,三宝就是典型:京一代父母牺牲一方的工作和家庭全部的收入搏得一套学区房,一个海淀区幼儿园的入学名额,整天面对同样被孩子教育折磨成泼妇的邻居和经常给家长下达“病危通知”的幼教老师;在二三线城市城区,家长把教育投入控制在家庭总收入的50%左右,家长再多给爱多给引导和陪伴,我觉得是比较健康的,秀红家算是个典型,两个孩子长得都很健康,晓峰大舅家的孩子也算典型,父母本身水平高孩子也不赖;到了小县城,家长给孩子也无法争取到太多的教育资源(迁户口或外地就学除外),攒钱也攒不到太多钱,把家庭总收入的50%左右投入教育也还算可以,但大多数家庭应该投入没这么多,给好引导陪伴剩下的去看天赋就行了,小宋家雨墨和玉征就算是个典型;到了农村,家长们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普遍过低,我要跟他们说50%收入投入教育他们肯定说我读书把脑子读坏了。

总之,从一线城市到二三线城市到小县城到乡村,教育资源逐渐变差,人的收入逐渐降低,而人们教育投入占家庭收入的百分比也逐渐降低,从一线城市的百分之八九十到二三线城市的百分之五六十左右再到小县城的百分之三四十左右再到乡村的百分之三十以下。城市教育资源好父母投入比例也高,村县教育资源少父母投入比例也低,这就是为什么同样是三四岁的孩子,三宝看起来已经是个无所不能的小天才了,元元看起来已经很会很多英语并且很会跟人交流了,玉征看起来也很会与人聊天了,而我的侄子们还只会玩闹。孰优孰劣不好判断,我那么大也只会玩闹。

当然,这一切都只是我观察的一个主观感受。农村也会有子硕妈妈这样破釜沉舟的。但实际上,我现在来看,觉得村县里的教育投入算是最划算的买卖,毕竟孩子从村县走向城市后,家长可能投入不起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间观察员毛利的7日见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