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讲,我们讲了五段,增长。人生算法A计划的六段,我们再往本质探索一层,讨论一个更难的命题,那就是找到自己的内核。
我想先问你一个问题:人和人之间的差别到底有多大?
假如有个特别厉害的外星人来到地球,他看人类可能就和我们看蚂蚁一样,根本没啥区别。桥水基金的创始人达里欧算厉害吧,他说自己阅人无数,但没见过一个成功人士天赋异禀。
你可能会说,不对呀,有些人就是聪明。
巴菲特却说:“我可以告诉你个好消息,要做伟大的投资者,智商不必高得惊人。假如你的智商有160,把其中30都卖给别人吧。”也就是说,你智商有130就够了。
那么,到底是什么决定了一个人能否成功呢?
答案是:找到自己的内核。
这也是人生算法A计划的六段:内核。这一段的命题,就是要找到核心算法,发现你自己的商业模式的种子。每一个成功的人,都要经历找到自己内核这一步。
但这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可惜的是,很多人一辈子都不能完成这个任务。当然,这也意味着,如果你找到了自己的内核,你就已经比大多数人更靠近成功了。
内核的特征
内核有两个特点:
第一,要简单,这样才可以大规模复制;
第二,要有构建系统的潜力,这样才能防止被别人复制。
是不是有点抽象?放到一个熟悉的例子里,你就能更好地理解内核的特征。我们来看海底捞。
过去我们都知道餐饮业很难做大,很难有上市公司,但海底捞就做到了在世界各地开了300多家店,在香港上市,市值也超过了一千亿人民币。海底捞是怎么突破餐饮业的瓶颈,做得如此成功的呢?
秘密就在于海底捞的内核。其实,1994年工人张勇创立海底捞的时候,是因为自己不会做饭,所以才开了家对厨艺要求不高的麻辣烫店。可正是因为火锅、麻辣烫不依赖大厨,反而给日后海底捞的复制和扩展留下了空间。
当然,光有这一点显然是不够的,火锅店那么多,怎么就海底捞杀出了重围呢?张勇走的路线是:“态度好点”,比方说上菜快、对客户服务殷勤,满足客户的各种需求。
所以,海底捞的内核也符合这两点:第一,火锅很简单。第二,“服务态度好”这个点有发展成系统的潜力。今天的海底捞已经是整个服务行业的学习典范了。
让我们通过海底捞这个案例来理解,怎样才算找到了合格的内核。
先看第一个特征,是简单。但“简单”这个词可不简单,它要满足三个关键指标:大概率事件、可复制、大规模。
首先,内核得是大概率事件,它是生活中大概率会重复发生的事。
好吃的火锅会有很多顾客,这件事已经被重复验证过了,是可以重复实现的大概率事件,而不是拍脑袋,靠热情、梦想或者运气。
其次,内核要可复制。
我们曾经长期陷入一个困惑,麦当劳、肯德基能开遍全球,但中餐却不能标准化。可海底捞就解决了这个问题,标准化的底料完成了对味道的品控,中央厨房提升了效率,保证了菜品的新鲜,还构建了数字化的管理系统。
其实,世界上排在前面的餐饮品牌,例如星巴克、麦当劳、肯德基、必胜客,差不多都有一个特点:容易复制。
这就回到了开头的那个问题:人和人之间的差别没多大,最后差别在哪?就是你有没有复制自己的能力。别人开一家店,我能开1000家店,那差距可就大了。
复制有多厉害,我再举一个例子。
经典喜剧《老友记》已经播出25年了,主演们至今每年靠着重播还能躺着收入2000万美元,而华纳公司每年靠着出售《老友记》的播放权,就能净收入10亿美元。《老友记》就展现了一个好内核的力量。
最后,内核还需要有“大规模”的潜质,如果这只是很少一部分人的需求,比如极限运动,那就很难做成大规模。但我们每个人一天都要吃三顿饭,所以火锅就是一个有大规模潜质的事。
只有同时具备上面这三点,这件事才有一半的资格,被称为“内核”。而真正的“内核”还要经历另一半的考验,那就是“有构建系统的潜力”,这样才能防止被别人复制。
内核需要有构建系统的潜力
那什么叫系统呢?还是说回海底捞,最开始就是“服务好点”这个朴素的行动,但海底捞把服务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系统。
它既有文化的那一面,例如关爱员工,服务员在租金昂贵的北京,住的不是地下室,而是正规的居民楼,还有专人洗衣服打扫卫生。
它又有商业的那部分,例如好到变态的服务带来的网红效应,待客能力强,所以就可以找位置不太好但租金低的地方开店。这种好到变态的服务文化系统,它就是海底捞护城河,别人学不来,也抄不走。
我们再看一个生动的例子。那就是全世界最赚钱的玩具公司——乐高。
乐高的产品,说起来真是简单。就是塑料积木,让小朋友搭各种造型。
乐高为什么这么厉害?原来啊,乐高积木的发明人克里斯第森想明白了一件事儿,他认为自己要做的玩具,需要具备两个特点:
1.只有最好的才是足够好的;
2.制造有系统逻辑的玩具。
乐高是由一个个“小颗粒”组成的,它符合内核“简单”这个特征。各个小零件儿虽然很多,但是可嵌入的凸粒的标准都是一样的,所以小孩子立即就能上手,哪怕是乱搭,也能拼上去。对着图纸拼就好了,又特别有满足感。
既好玩儿又简单,是不是有点像海底捞,既好吃,又不复杂。
另外一方面,乐高又是有逻辑的。比方说,靠这些基本零件,乐高可以搭建各式各样的建筑,也能还原星球大战的场景,还能模拟你真实生活中的场景。
乐高不用去跟随行业大溜,费力地制造出昙花一现的产品,而是创造出一个连贯的、可拓展的玩具世界。这个玩具世界就是一整个体系,进入了这个体系的玩家,就不会再去选择其他同类的玩具,而是想着如何把自己的乐高王国拓展得更大。那些简单的小方块,必须基于有逻辑的系统,才能焕发生命力。
怎样找到自己的内核
那我们在自己的生活中,应该怎样找到自己的内核呢?
其实人们无非是用两种方式。用中奖来打比方,这个世界上想发财的人分为两种:
1. 一种是想中头等大奖的,一次暴富管终生;
2. 还有一种呢,是只想中100块钱的小奖,但是发现其中的规律,然后反复去买,中很多次100块钱,天天都中。
巴菲特有句话给这两类想法打了个比方,很恰当。第一种想中大奖的,他们是“试图跨过七英尺的栏杆”;第二种,愿意每天中点小奖的,相当于是“跨过了一英尺高的栏杆”。
我们对比一下这两种方法:
方法一:跨过7英尺高的栏杆
这大概是一种适合于极富天赋的人才用的学习方法,例如达·芬奇、比尔·盖茨等。他们能够快速学习,还可在不同学科之间自由穿梭。可惜,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采用这种方法,风险极大,很难复制。
方法二:跨过1英尺高的栏杆
也就是说,找到可重复的“简单动作”。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而言,成功的概率要远大于方法一。假如找到这一类方法,你只需重复、坚持,就能取得超乎想象的回报。
巴菲特怎么选呢?
巴菲特说:“在投资方面我们之所以做得非常成功,是因为我们全神贯注于寻找我们可以轻松跨越的1英尺高的栏杆,而避开那些我们没有能力跨越的7英尺高的栏杆。”
这句话还有一个潜台词:你必须找到那些可以大规模复制的1英尺高的栏杆,否则一个个去找,太费劲了。
所以,我们的难题不在于做好一件大事,而在于找到一堆可重复的小事。
怎么样实现这一点呢?你需要做到三点:一、把握时机;二、依靠禀赋;三、形成专业。
第一,把握时机。 你可以选择你在哪,但你不能选择时代。所以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把握时代的机遇非常重要。
第二,依靠禀赋。 什么叫禀赋呢?就是指天赋,以及你已经拥有的资源。比方说海底捞的张勇,他的禀赋就是“懂服务”,从而才能构建文化系统。
第三,形成专业。 光有上面这些还不行,你需要不断完善,不断打磨,进而形成自己的专业护城河。
本讲小结
这一讲的关键,我们就是要找到自己的内核。
好的“内核”,要看起来简单。但简单的背后它要是一个大概率事件,有大规模复制和形成系统的潜力。
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不是要做好一件大事,而在于找到一堆可重复的小事,然后形成系统。
思考题
我想请你跟我聊一聊,根据今天所说的内核标准,你找到了自己的内核吗?为了找寻内核,你作出过哪些努力?或者你身边有找到了内核的朋友吗?
根据今天的内核标准判断,我还找到了自己的内核。
首先说一下自己的内核是什么?就是我在专业方面的能力,对于单位这个集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位置,有些是不可替代的,而有些则是大家都可以去做的。对于我个人性格特点,我比较适合也比较喜欢在实验室里做实验去研究或者鼓捣一些小的实验然后从中找出规律,虽然这个是大家的都会去做的,但是真正愿意去做的人不多。但是我愿意。我也曾经有过弯路,想要突破一下自己,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想突破一下,比如我尝试过直销,尝试过在办公事物上有突破,但是最后撞到南墙才发现自己真的不适合,于是果断放弃。老老实实回归到自己的老本行,回归到自己的专业。
而我工作内核的两个特点,也符合内核的判断标准,首先是简单,因为专业知识,对我来说有多面额的积淀,做起事情来轻车熟路。其次是不断的打磨,我喜欢在实验室里不断的鼓捣着小实验,然后不断的发展规律,总结规律,最后在不断的放大,最后可以到推广实施的地步。我觉得这些是我的个人内核。
我最佩服的人,找到个人内核的要数玉莲姐,玉莲姐属于天赋高的一类人,在经商领域有自己的独特见解,把事业做得风生水起。而在个人的文化知识打造上,也在不断的精进,不断的打磨写作,让写作和自媒体成为自己的另外一个内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