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阅读,构建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

      魏智渊老师在《教师阅读地图》一书中,指出教师要通过阅读使自己拥有专业知识结构,教师的知识结构由三部分组成:本体性知识(即所教学科专业知识,是从事教育职业的人所必须具备的核心知识),占50%;专业知识(即教育学、教育管理、心理学等知识),占30%,人类基本知识,占20%。结构决定功能,专业知识结构的均衡与否,直接决定着教育教学的效果,越接近这样一个比例,专业发展越健康,一旦比例失调,往往会造成各种各样的问题。

      这种知识结构,潜在地作用于日常的教育教学,哪怕是上一节课,也是整个知识结构在起作用。课堂上存在的问题,往往与知识结构的缺陷有关。有的老师在课堂上讲课浅显,无法充分挖掘学科知识的魅力,课堂肤浅而表面化,对学科重难点分析不透,对教材没有吃透,课堂容量小,没有讲透讲深讲到位知识点,根本原因就在于教师本体性知识匮乏,最终的结果会导致学生考试成绩总上不去,或者考试时学生主观题分数怎么也上不去。有的老师课堂上滔滔不绝,沉浸在自己的激情演说中,满足于传授式教学,教师掌握了课堂话语霸权,满堂灌视学生为容器,忽视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这种情况与教师缺乏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知识有关,不利于教师对师生关系、对学生学习的情况进行专业反思。在具体一节课上起作用的,除了本体性知识,还包括基本的教育学及教学原理,即对整体教育目的、学生特点、教学基本流程即规律的理解。

      因此,教师要有终生学习的理念,要通过专业阅读,构建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需要在漫长岁月中潜心修炼。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列举了一位30年教龄的历史老师上了一节非常成功的公开课,邻校的老师请教这位历史老师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这位历史老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身的时间来备课的。”这段答话告诉了我们教育教学技巧的一些奥秘,怎样进行这种备课呢?苏霍姆林斯基说:“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学科领域里,达到如下境界: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一些优秀教师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大海。”由此可见,只有长期孜孜不倦地阅读,才能使教育教学游刃有余,不至于总是处于被动应付的状态,始终被备课和上课问题所困扰。

      作为政治学科老师,在面对新教材教学难题和挑战面前,通过专业阅读去突破困境是一条捷径,新教材整体构建、分块安排内容,必修模块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与社会》《政治与法治》《哲学与文化》4册,选择性必修包括《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法律与生活》《逻辑与思维》3册。除了旧教材经济、政治、文化和哲学内容进行整合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法律与生活》《逻辑与思维》对于思政课教师而言都是全新的知识,故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沉潜阅读和研究。如针对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备课,可阅读《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科学社会主义概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针对必修二《经济与社会》备课,可阅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论(第二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十五讲》;针对必修三《哲学与文化》备课,阅读书籍《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与人生》《辩证唯物主义原理》等;针对选择性必修二《法律与生活》,可阅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劳动法》等法律;针对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可参考阅读《逻辑学导论》《逻辑基础》《科学推论》《逻辑学读本》《逻辑学入门很简单》《逻辑思维》等书籍。

      专业阅读,可构建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阅读很美,亦在坚持。每天无论多琐碎,都必须保证阅读的时间,让阅读像呼吸这样自然,让阅读成为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让阅读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和行走方式。

你可能感兴趣的:(专业阅读,构建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