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候,百花争鸣百家齐放,各家都喜欢辩论以求得真理而胜出。
墨子就说:“辩胜,当也。”(《经上》)
在墨子看来,世界是客观存在的,关于世界的真理也是客观存在的,争论的双方,总会有人更接近真理,言论更符合事物的客观实际情况。
这在认识论上称为主客符合论、客观反映论。
当,就是适当、符合的意思,指一套理论和其相应的一事物的客观规律相符合。这“当”的一方,必然是客观真理,当然必须地“辩胜”,在辩论中胜出。
墨子不仅从主客符合论的理路肯定了“辩胜”的必然性,而且论叙了实现必然性之方法。
墨子说:“谓,所谓,非同也,则异也。同,则或谓之‘狗’,其或谓之‘犬’也;异,则或谓之‘牛’,‘牛’或谓之‘马’也;俱无胜。是不辩也。
谓,就是下判断。所谓就是该判断对应之事实。对于这个判断,你要不表示同意,要不表示不同意。即不表示同意,也不表示不同意,或者一会表示同意,一会表示不同意的中间路线,是荒唐的,不允许的。
比方有人说这是一条狗,你说这是一条犬,那就是你同意他这个命题。
比如说有人说这是一头牛,你却说这是一匹马,那就是你不同意他这个命题。
不同意对方这个命题,双方就会产生辩论。
对于同一种事物,不可能同时是马又是牛,所以双方一直辩下去,一定会有人辩论胜利,得到符合客观实际的一方必然胜利。
如果辩论双方谁都没有胜利,那辩论根本就没有意义了,纯粹就是扯蛋。
所以墨子最后下结论说,〃辩也者,或谓之是,或谓之非。当者胜也。”(《经说下》)
辩论,就是对一个命题表示赞同,或者表示反对。能够符合客观实际情况一方的理论必然胜出。
这里墨子隐含一个前提,就是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人通过认识能够反映客观世界的规律。在认识的过程中,人们会因认识程度不同而产生辩论,但是最后的结果一定是符合客观实际的真理持有者胜出。
墨子是真理的乐观主义者,他相信真理一定能够得胜。当然,这也是为了他的政治理念服务的。因为墨子讲尚同,尚即上,以同为上,以统一为上的意思。他要把一切权力都统一起来,归于天子。统一的基础,当然是真理。权力是枪杆子,思想是笔杆子,笔杆子统一了人们的思想,枪杆子才能统一对人们行为的统治。
笔杆子争辩的目的就是要发现出真理,让人们服从真理。这里的前提就是必须有客观世界和反映客观世界的真理,人们必须也能够认识真理。
庄子对墨子的辩必有胜,争锋相对提出了辩无胜。他在齐物论中说:
即使我与若辩矣,若胜我,我不若胜,若果是也,我果非也邪?我胜若,若不吾胜,我果是也,而果非也邪?其或是也,其或非也邪?其俱是也,其俱非也邪?我与若不能相知也。则人固受其黮闇,吾谁使正之?使同乎若者正之?既与若同矣,恶能正之!使同乎我者正之?既同乎我矣,恶能正之!使异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异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使同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同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然则我与若与人俱不能相知也,而待彼也邪?
我和你相互辩论,你胜了我,我胜不了你,但是你真的就是对了吗?我真的就是错了吗?我胜你,你胜不了我,难道我就我真的是对的,你就是不对吗?
必然是有一方对吗?必然有一方错吗?还是双方都错呢?还是双方都对呢?反正我们两个也不知道,因为我们的意见无法统一。
双方都认为对方愚蠢,然后能不能去找个路人甲来评断是非?可是那个人如果同意你的意见,那他已经站在你的立场,已经是不公正了,又怎能判断你对?
那个人如果同意我的意见,那他已经站在我的立场,也已经是不公正了,又怎能判断我对?如果找一个和你我意见都不一样的人,那无非又多了一种意见,又怎么能判断你我之间的是非对错呢?
如果再找另一个路人乙,也是一个道理,总之是辨不出什么是非了。
《齐物论》又说: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彼”与“此”,对立双方都各有“是非”。实质彼此都是“有为法”,都是人主观建立的一套是是非非。人对世界的认识都只是彼此的一套主观图景,因为有主客分别意识的参与从而割裂了能所,从而虚妄地把纯粹心中的行相对象化,把认识结论独断地理解为客体或客体的属性。此种主客分别意识深隐而强大,佛教称为无明法执,支配着人的认识能力。
故而庄子要求人们对辩论持这样的态度: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
彼此命题对立一定有对错么?一定无对错么?这里用个反问句,迷离倘恍,故作狡狯,这是庄子一贯风格。
正确的态度应是“彼是莫得其偶”。偶者对也,彼是看起来表面不一,相互作对头,其实一路货色,无非是各人成心成见,无非是各人一套世界图景。
“枢”者门之臼也,门窝也。古时地上凿小洞以安门轴。门则内外转动不一,如彼我是非争论不休,门窝居中不动任其左右前后转动。
又窝为空虚状,象征入道的圣人心空无物,毫无成见,无可无不可,所以又叫道枢。得道的圣人领悟到无论彼此,是非议论都是主观建立,却又不废彼此是非之论,只是任之而已。
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
环,圆转也,中,无偏也。领悟到客体都是主观建立,实则无所谓绝对真理的圣人如同门窝之容纳包含着门之无穷的旋转活动,自身却如门窝空而不动,无所偏颇。
这里指圣人容纳包容着百家斗争,自己则承认空空如也,因为圣人知道认识脱离不了主观性,人总是无知的,总是达不到墨子所说的客观的唯一的真理。
这样,圣人看穿了名利场学术圈无穷的是非流变与无聊,不参与,不认真,应付而己,当然亦不妨周旋游戏,随机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