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简介说,《牛虻》是作家艾捷尔•丽莲•伏尼契写的一部反映革命者斗争生活和献身精神的著作。
看到是一部革命小说,想必够振奋,够热血。可是读完以后,我竟没有把他当成一部革命小说,而是亚瑟与蒙泰尼里之间的、说不清道不明的感情“纠葛”。
就像我读《沉默的病人》一样,我并没有觉得它是一部悬疑小说。如果强行归类,应该归为心理学小说。
话说貌似有点偏科哪……
《牛虻》大致的情节就是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中,“牛虻”亚瑟在实践中不断成长,最终为革命目标而自我牺牲,是一位英勇不屈的战斗英雄。
亚瑟的母亲早逝,当年年轻的母亲嫁给了年迈的父亲。亚瑟长大成人后来蒙泰尼里处学习,蒙泰尼里是神父,亚瑟对他很信任,很崇拜,很依赖。神父对亚瑟也有一种特殊的照顾,还单独带亚瑟一起去旅行。对于亚瑟的革命倾向,出于对他安全的顾虑,神父很担忧。
读到这里时,我有一种错觉:难道亚瑟和蒙泰尼里有同性恋倾向?
再后来,亚瑟得知了蒙泰尼里是他的亲生父亲,对他的感情开始变得复杂。蒙泰尼里后来是大主教,他心中的耶稣是至高无上的,更不敢承认亚瑟。而亚瑟,正是致力于推翻这种迷信的崇拜,并对不公开父子关系表示愤慨。
从故事情节的发展来看,亚瑟始终就无法得到正常父爱这件事耿耿于怀。直白地说,我认为亚瑟有着一种特殊的恋父情结。当然,这是他成长的特殊环境导致的。
按照弗洛伊德所说,“俄狄浦斯情结”是人类的,男孩会对母亲产生很深的依恋,进而形成一种“弑父娶母”的倾向,女孩则正好相反,称为“埃勒克特拉情结”。而在亚瑟身上,则刚好产生了一种性别倒错的情形,他对于父亲的感情,像“埃勒克特拉情结”。
在整篇小说中,“母亲”这一形象是缺失的,他崇拜蒙泰尼里神父。对他来说,神父博学多才的,连他暗恋的女孩儿琼玛也说:“他们彼此竭诚相爱,就如同一对情人,绝不止是师生的情感。亚瑟对于蒙泰尼里是差不多连他脚踏过的地面也要崇拜的。”
蒙泰尼里在亚瑟流落美洲回来后已成为大主教,即便亚瑟再怎么强烈的对教会宣战,却无法对蒙泰尼里主教产生恨意。在亚瑟执行任务逃跑的关键时刻,在他举起手枪对准敌人时,大主教出现了,亚瑟无力地放下了枪。于是,亚瑟被捕了。
蒙泰尼里属于教会,他虔诚,固执。出于对教会的忠诚,他始终不敢公开承认亚瑟。这也是亚瑟痛苦的根源。蒙泰尼里的情人也就是亚瑟的妈妈已经去世了,亚瑟流浪美洲时他以为亚瑟死了,那会儿他没有牵挂,虽然事业起伏,但还是当上了红衣主教。他的虔诚,铸就了他的事业。
同时,他太过于遵守信条。在亚瑟临被处决前与亚瑟最后的对话中,他已经知道牛虻即是亚瑟。亚瑟坦诚希望得到他的帮助逃脱,父子关系得以公开。但蒙泰尼里只愿意帮亚瑟越狱,却无法接受让他们的关系见光。为了逃脱心理上父亲对儿子的罪责,他对亚瑟说:“一旦你平安无事,我就到山里去寻死,或者误服过量的安眠药,随便你怎么要求都可以。”
因为在上帝眼里,这是大逆之罪。他宁愿承受大逆之罪,也不愿意在人前做有损那身传教服的事情。那是一身枷锁,是桎梏。
亚瑟的心是破碎的,他心灰意冷地说:“在我和上帝之间,你只能二者选其一。你想把你的爱分成两半,一半给我,一半给那个魔鬼一样的上帝吗?我可不要上帝的残羹。”
亚瑟是卑微的,他在祈求获得一份父爱。在正常的家庭关系中,再普通不过的父爱。而他崇拜又深爱的父亲,还是无法舍弃那个耶稣,只能匀出一部分爱给亚瑟。在亚瑟看来,那是一种施舍,带着怜悯,而非爱。
父子两人又都是倔强的。蒙泰尼里一生无怨无悔追随的,就是教士的荣誉,主教的光辉。而亚瑟,他的目标就是铲除教士的盲目影响,以防误导民众。亚瑟是坚定的,激进的。他说:“我的生命除了与教士战斗以外毫无用处。”亚瑟,在肆无忌惮地挑衅蒙泰尼里的精神偶像。
最终,蒙泰尼里并未对亚瑟做出妥协,而亚瑟则倔强地选择了一死。在父亲的心目中,唯一的儿子竟然不是最重要的,亚瑟已心如死水。尽管蒙泰尼里愿意协助他越狱逃脱,但失望至极的亚瑟只求一死。谈话的最终:“两人相对无语地注视着对方的眼睛,就像两个情人,即将被不可逾越的鸿沟隔开。”
生命对于亚瑟来说,已经没有那么重要了,他最爱的父亲,最终还是没有选择与他站在同一战线上,继续迂腐的弘扬教士精神。既然得不到父亲的爱,他已无所畏惧,大义凛然地奔赴刑场。
亚瑟求死心切,希望痛快的结束生命。但在最后关头,众人还是和这位英雄开了个痛苦的玩笑:出于对亚瑟英勇行为的敬仰,执行死刑的枪手并不忍心打中他的要害,要他立即死去。亚瑟很痛苦,后来不得不自己下令枪手瞄准自己。“让犯人自己下令枪决自己,实在是不能容忍的事。”在身负六枪后,亚瑟终于倒下了。
被父亲放弃的亚瑟再没有了畏惧,他给曾经爱的琼玛留下了一封没有忧伤的信。风轻云淡的外表下,掩饰着那颗对父亲、对父爱绝望的心。
亚瑟用生命在试探,在蒙泰尼里心目中,到底是他重要,还是耶稣重要。
在亚瑟写给琼玛的绝笔信中,写了那首与小说同名的小诗:
无论我活着,活着是死亡,
我永远都是,快乐的牛虻。
亚瑟希望他是快乐的,如果得到父爱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