捡地耳

地耳,在老家称之为地软,发音有点类似于“地转儿”。夏秋两季,每逢雨后,总能在山坡上发现成片的地耳。

广袤的黄土高原以荒凉而被人熟知,但每年的春色却从未忘记这片土地。随着漫长冬季的结束,放眼放去的土黄色会慢慢被一块一块的新绿妆点起来。而随着油菜花的盛开,绿黄相间,从山上望去,就像一条条多彩的锦缎,好看极了。

仲夏的黄土地是炙热的,即便在户外田地里,也是热浪滚滚。不过好在只要太阳一下山,便凉意盎然,此时不管是坐在院子里还是到外面溜达,都能感受到辛劳一天之后的舒坦。每每这时,小孩们也是待不住,三五成群地出来打闹戏耍,喊声与虫鸣蛙叫掺和在一起,也听不见具体在说啥,隔着墙也能感受到那份快乐。有时候,我们会组团爬到新打的草堆上,躺在上面,松松软软。仰望着满天的繁星,是那么的亮,那么的美,那么的神奇,而我们则会开始我们的各种神仙讨论。

不同于其他季节,阳光明媚的夏天也往往最是捉摸不定。天空中的云朵时而轻飘,时而厚重,时而雪白,时而乌黑,无尽的变幻则酝酿着说不尽道不明的可能性。即便是庄稼老把式,也有看走眼的时候。因此每年夏天的麦收季节,说是在高温中辛劳,其实更是在虎口夺食。短暂的收割期,如果赶上不长眼的雨,则一年的收成就将化作乌有。轻点的再晒晒还能出点粮食,重点的发霉长芽,可能颗粒无收。小时候这是不能轻易提的画面,对于辛勤耕作一年的庄稼人来说,太沉重!

不过大部分年份,老天爷保佑,夏收时节都是风调雨顺的。即便来点雷雨,也是来得快,去得也快。而每到这时,我们会在雨后的第二天,在山坡的阴凉面去捡地耳。说黑不黑,说棕却还有点透亮,看似简单的一场雨,却能在荒芜的黄土地上长出这么神奇的东西。

我想可能很难搞清楚第一个吃地耳的人是谁了。不过得益于先人的尝试,自打很小起,我们便知道这东西捡回家,母亲能做成可口的包子吃。于是乎,在捡地耳这样“正事”的掩护下,我们便可以肆无忌惮地去山上玩了。边捡边闹,在曲曲绕绕的山坡面上,好不自在。一般我们每次也就只能捡到一顿饭的量,也有更专业的大人,他们会拿着一些工具,收到背篼里后去集市上卖。

地耳拿到家里后,母亲会用水好好清洗一番,然后掺着其他配料,做成美味的包子。很多时候,母亲会用土豆或其他绿菜拌一下,虽然那时候也知道肉好吃,但我们早已习惯一年只有在过年那会儿才有肉吃,在平时的饮食中,肉从来就不在选项之列。然而,纯纯的素地耳包,却是那么的好吃!

长大后,离开故乡,才看到外面还有木耳、银耳等好多耳字辈的菌类食物。也才更加深入地了解到地耳的产生是怎么一回事。如今,不管是超市还是菜市场,总能看到大片的木耳和银耳,只不过地耳很少遇到。即便偶尔能碰到,也和小时候黄土坡捡到的看着很是不一样,想来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地耳。

如今,夏日轰隆隆的雷声后,总能依稀想起那帮高原红脸蛋的娃娃们,在黄土山坡上开心捡木耳的身影,也能看到那份等待着吃热包子的透亮而有欢喜的眼神。

你可能感兴趣的:(捡地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