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18

今天网上学习“叙事疗法”

叙事疗法是受到广泛关注的后现代心理治疗方式,它摆脱了传统上将人看作为问题的治疗观念,透过“故事叙说”、“问题外化”、“由薄到厚”等方法,使人变得更自主、更有动力。透过叙事心理治疗,不仅在可以让当事人的心理得以成长,同时还可以让咨询师对自我的角色有重新的统整与反思。叙事疗法是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现代心理治疗技术,具有操作性强,效果显著等特点,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理念

(一)问题才是问题,人本身不是问题。

(二)问题来自于个体主控叙事之间的冲突。

(三)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是合作治疗的关系

观点

“人≠问题”

叙事治疗是后现代心理治疗中越来越受欢迎的一种治疗方法。后现代学派跟古典学派不同,古典学派重视诊断人的问题,分析人的问题,解决人的问题,将问题看成是个体内在品质的一种外在表现,而叙事的观点则提倡对人的尊重,将问题和人分开,问题是问题,人是人。谈话的方向即是支持个案在问题和自我之间建立合适的关系。

“每个人都是自己问题的专家”

从后现代主义的视角出发,叙事治疗相信,每个人都是自己问题的专家。

我们每个人,不管遇到怎样的困难,如,有的人成长于单亲家庭,有的人遭受家庭暴力,有的人身体不好,有的人从小自卑……人的成长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面对那么多的问题。但我们仍然能够走到今天,这表明一定是有一些资源在支撑我们,这些资源本来就蕴藏在我们自己的生活之中,将这些积极资源调用起来,我们就更有可能找到不一样的生命故事,之前的问题也就融化了,所以我们都是面对自己问题的专家。

“放下主流文化的量尺”

叙事疗法的创始人麦克怀特说:“个人问题的形成,有很大因素与主流文化的压制有关。”社会文化通过引导社会评价体系来塑造社会成员的行为(如,什么样的人才是成功的?什么样的行为才是对的?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幸福的?),社会成员间的相互对比成为个体社会化的主要途径。文化主流总是有一定的压迫性,其忽略了个体生活的丰富性,将原本丰富多彩的生活压缩为单薄的“例行公事”,很多人对自己的消极结论就是在文化的大背景形成的,换一个背景,该结论将不复存在。

“较期待的自我认同”

当个体完全用主流文化价值观作为评判自己行为的唯一标准时,个体往往只能看到那些符合或者不符合主流文化标准的行为,将其他行为视而不见。如个体认为自己的行为长期都不符合(达不到)社会主流标准,那么其就有可能形成消极的自我认同,认为自己是不好的,认为自己是有问题的。但是实际上,任何生活事件都有多元的意义价值,一件事情可能即是消极的又是积极的,将生活事件的多元意义的丰厚性展示出来,个体就更可能在其中选在符合自己价值判断的意义,进而感到自己人生是主动的,改变自身被动面对问题的策略,从而形成适合的符合自身体验的自我认同。

“寻找生命的力量”

主流文化影响我们,这是叙事流派的主轴,我们认为自己就是问题,认为自己是没有力量的。叙事治疗就是帮我们把问题和人剥离开,将问题“外化”,解构主流文化对我们的影响。叙事治疗认为每个人都是面对自己问题的专家,都是生命的主人。虽然很多问题还没有找到答案,但是慢慢地去走,去看,我们一定会找到属于生命的力量。

基本假设

1.叙事的隐喻:

(1)叙说是人类的天性,人都活在生活中,人也都有说其故事.

(2)故事是有生命的东西,每个人用其故事来展现其人生.

(3)自己是故事的作者.生命中发生的事很多,但我选取其中的情节来成为我的故事,人会过滤生活事件中何者会进入我的主要故事。

(4)人经历事件,也不断诠释其意义.

(5)总有特定的事特别突显,不断的储存记忆.成为围绕着某个主轴、曲调的我的主要故事;不符合这个主轴,曲调的,不被注意的事件,称为替代故事(alternativestory)

(6)治疗师应相信生命中有其它部分,虽未被描述,但仍在许多可能性,治疗师的职责即在求与当事人共同寻求新的事件,创造新的故事叙说,并赋予新的生命意义一个替代故事可以纳入当事人的生命故事曲调之一时,即使有问题的故事(主要故事)依然继续存在,但当事人可以有更新的不同可能.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8-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