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18

亥二、最極思擇

【云何名為最極思擇?謂即於彼所緣境界,最極思擇如所有性。】

  「云何名為最極思擇」,這是第二個觀,毗缽舍那。什麼叫做「最極思擇」呢?「謂即於彼所緣境界,最極思擇」,就是於前面那個所緣境界,或者是淨行所緣境界、善巧所緣境界、淨惑所緣境界,這些所緣境界。「最極思擇」就是最高明、最究竟的觀察!這一種思擇就和前面就不同了。究竟是什麼呢?「最極思擇如所有性」,這個所緣境。看這《披尋記》。

《披尋記》一八頁:

《最極思擇如所有性者:思擇諸法一切共相,及品時理,是名思擇如所有性。》

  這個思擇是諸法的共相,諸法的共相是什麼呢?譬如說是無常,色、想、行、識都是無常的,色、受、想、行、識各有各的自相,但是它們有共同的相貌,就是無常。色也是無常,受、想、行、識也是無常;這個思惟色是無常的,思惟受、想、行、是無常的。這裡邊這個識無常,思惟這個識無常是很重要;思惟這個受是無常的,也是很重要。要思惟這個無常義!

  或者思惟這個無我,色無我;受也是無我;受、想、行、識乃至識也是無我。思惟這個色是畢竟空的;受、想、行、識也是畢竟空的。這個相是共有的,不是某一法特有的相,思惟這個共有。這能斷煩惱的這種觀察智慧是要思惟共所有性,你才能夠斷煩惱;思惟這諸法自相不行,不能斷煩惱。但是這個思惟諸法的自相,是思惟諸法「如所有性」的前方便。你不能憑空的就觀一切法是無我的,一定在有為法上,在色、受、想、行、識上觀察是無我,你不能離開色、受、想、行、識另外觀察無我,當然也是可以,但是那不行,沒有作用!我們的問題發生在什麼上?就發生在我們的色、受、想、行、識上,發生在我們眼、耳、鼻、舌、身、意上面,所以一定在這裡面修觀,來破除這些過患,破除煩惱,這叫思惟「如所有性」。

亥三、周遍尋思

【云何名為周遍尋思?謂即於彼所緣境界,由慧俱行有分別作意,取彼相狀周遍尋思。】

  這是說「周遍」這是第三個。云何名為「周遍尋思」呢?這「謂即於彼所緣境界」,就是前面這個盡所有性和如所有性,都是所緣境界。「由慧俱行」,由那個智慧,智慧的心所法。智慧是智慧;禪定是定。這個心所法,每一個心所法都是不一樣的,但是互相合作的,這一件事裡面有很多的心所在裡面合作。當然是譬如說修禪定,它有一大堆的心心所法;你若再去造房子,在那裡另一堆的心心所法;你若是貪心,用貪心來領導自己作種種事,那是另一堆染污心心所法,不只是貪另外還有很多;你若在社會上做一個大的慈善事業,又是一堆法心心所法。都是一大堆一大堆的,不是每一個心心所法孤獨的發生作用,不是的!所以「由慧俱行」,這裡面特別提出來智慧,「俱行」不是智慧單獨的,它還有其他的心心所法和它在一起。

  「有分別作意」,當然這裡邊也一定有定心所,奢摩他止和它在一起;它也有念心所和它在一起;還有作意心所;觸、作意、受、想、思、欲、勝解、念、定、慧這些心所在一起。這些心心所法都和它「俱行」在一起活動,當然這是一個有分別的,以慧為首的「分別作意」。「取彼相狀周遍尋思」,就取這個盡所有性的相狀,或如所有性的相狀,這樣子去普遍的去觀察、思惟。你要深入的觀察思惟,這樣子。這是「周遍尋思」,也是毗缽舍那觀。

亥四、周遍伺察

【云何名為周遍伺察?謂即於彼所緣境界,審諦推求周遍伺察。】

  「云何名為周遍伺察」,這是第四種。這「周遍伺察」是什麼意思呢?「謂即於彼所緣境界,審諦推求周遍伺察」:就是前面你這個盡所有性、如所有性,也還是這個所緣境界。但是你現在是「審諦」,就和前面不同了!前邊是取彼相狀周遍尋思,還是淺一層的境界;這個地方是深一層的境界了。你思惟這個盡所有性,也是深一層;這個如所有性也是深一層,就是深一層地去思惟觀察。「周遍地伺察」,這個「伺」是更微細地、更深刻的叫做「伺」。那個「尋」,尋伺。「尋」就是淺一層的,或者是粗略的;不是那麼微細,不是那麼深刻。但是也是周遍的去思惟。現在這個「伺」,「伺察」就是更深刻了,更微細了,去思惟觀察。

  但這種事情呢,都是逐漸來的。你一開始,我說是諸法,觀心無常、觀法無我,修這無我觀。初開始修行這是粗略的,你不可能是深刻的。但是長期的修這無我觀,加上你再閱讀經論,經論是告訴你是無我的,它那裡有一大段文的,它說出個道理來。你深入的,還是那一段文,但是久了的時候,你的定力增長了、智慧也增長了,同樣是修無我觀,但是深刻了!就不是粗略的了。這是由於你自己努力修行,你的止觀就進步了,由淺而深,就是這樣境界。這是說有四種毗缽舍那。這是「別顯」,這是第一科「出體性」。
(2018.12.18)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8-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