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子里那个永远最不起眼的是你吗?

        “六度分隔理论”是由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斯坦利•米尔格拉姆在1960年提出的,指的是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做多通过五个中间人你就能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

          在原始研究中,米尔格拉姆给住在内布拉斯加州的一群人每人一封信,他们要把信送到住往曼彻斯特的一个股票经纪人手中——他们并不认识这个人。他们的任务是把信送到他手中,通过先把信给自己认识的人,然后那个人又交给其他人,这样一个传一个,最后就能把信送到经纪人手中。米尔格拉姆发现不管把信交给谁,最后到达经纪人手中时,中间者都不会超过五个人。但是也有很多信没有送到,那是因为参与者的第一度——参与者所认识的人不认识任何外面的人,所以很多信都没办法从内布拉斯加州送出去。这些人仅仅只认识自己生活圈子里的人。

        当你只与自己相似的人或不热衷认识不同的人时,类似的情况也会发生:你认识的人和你有着共同的朋友,所以信息只能在同一个办公室,同一个行业,同一个地区里传播。社会学家用“密度”(Density)这个词来形容这种人际网络性质:它量化了一个人际网络中人们互相认识的百分比。

        当我们生活在一个高密度的小圈子里,圈子内部由着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不同的圈子之间有着不同的社会准则,持有不同政见。在一个紧密联系的圈子中,圈子里的成员们显然没有办法提出超出团队内部世界观的认识,这就会使我们陷入了一个困境,时间久了,整个团队就很难再有新的idea出现,或者当遇到麻烦时,很难会跳出固有圈子产生新思路。

        这种情况还会很大程度上限制你在人际关系网络中的价值,因为你没有办法提出独一无二的想法。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就是尝试建立外部人际网络,多和不同领域,不同部门沟通,交换意见,有的人会觉得和自己不在一个频道的人沟通太过艰难,因为这是一个自己陌生的领域,自己得花费太多力气,而且这种做法是带着一种功利心去的,会令自己不舒服,有研究表明,职位较低的人对于维持对自己有利的人际关系持负面态度,认为这种功利性的交往不单纯,而职位较高的人则很少会有这样的想法,他们比较乐于维持自己的人际关系圈。

      人的想法总会在行动过程中逐渐改变,当你去做了,你才知道自己真正喜不喜欢,不是只有思想能影响行动,行动也会改变思想。说的不好听一点,如果一直处于一个封闭的状态不接受任何新鲜事物,你会让依赖你的伙伴觉得你的效用越来越低,没人会喜欢一个对自己没有任何帮助、可有可无的人,当不用付出任何代价你就可以被随时替代时,不管你平时如何努力的讨好他人,你有多善良,你多有同情心,都不会有人在意你的,关键时刻被遗忘的只会是你。

你可能感兴趣的:(圈子里那个永远最不起眼的是你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