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在古代,《大学》作为四书之首,被古人称为“初学入德之门也”。只有读懂了《大学》,我们才能真正参悟《中庸》、《论语》、《孟子》三书。
关于《大学》的作者
《大学》被古人称为“孔氏之遗书”。分为一经,十章。“一经”为“孔子之言”,“十章”为孔子弟子“曾子之述”。
关于曾子
曾子,名参,字子舆,春秋鲁国人。曾子师从孔子十余年,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者,在儒家文化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后世尊曾子为“宗圣”,其事迹及言论见于《论语》。
《大学的宗旨》
《大学》是关于如何做人的大学问,其核心——“正心修身”(修己)、“齐家治国平天下”(安人)的思想。分为“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学》经一章(一)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向新,在于使人的道德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确定志向;志向确定才能够心静不乱;心静不乱才能神思安稳;神思安稳才能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知道了这本末始终的次序,就进阶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大学》中的大学,不是我们今天读的“大学”。而是指古代的“大学学堂”。在古代,八岁入小学,学习基础文化知识和礼节。十五岁入大学,学习未知的道理以端正自己的心态,提高自己的修养以服务他人。
古代的私塾,现在的学校。无论在古代还是当代,我们都需要学习,并学以致用。
学习,修身,修心,修性。
学习,让我们拥有高尚的品德;让我们拥有正确的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能提升我们的个人修养,最终让我们产生服务于他人的最高理念。
在古代,读书人的学以致用,皆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在当代,我们的学以致用,却与古人也不谋而合。我们希望用所学的知识,为社会、为人民,贡献出一己之力的微薄力量。
所以,大学之道,由古至今,一直都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精髓,也由此一直被世人传承至今。
1、 立德先立志
《尚书》有云:“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组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在古代,贤人志士崇尚德行,以道德感化。教化民众,从而使社会和谐,达到一种无为而治的理想境界。
可见,德是做人的根本。一个人想要做到“在明明德”,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就必先要立志。只有一个胸有大志之人,才能在实现志向的同时,将品德弘扬光大。
唐朝诗人刘禹锡在《西塞山怀古》中写道:“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说的是王浚攻陷吴国都城的历史事实。
王浚,是西晋著名的军事家。在王浚还未被重用之时,他曾在乡下自家的宅院门前修了一条数十步宽的大路。
乡人不解,问他:“你修这么宽的路,有什么用?”王浚说:“以后成就事业了,仪仗扈从出入方便啊!”
史记中曾记载:“舟楫之盛,自古未有”。说的就是王浚奉诏修建战舰,训练水师,成功伐吴之战。
王浚,心中有志,一步步朝着大志迈进。他在著名的平吴之战中立了大功,被升迁为抚军大将军、后军将军等头衔。最终,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也为国家统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远大的志向,让王浚把为国效力的高尚品德,弘扬天下。可见,立人先立德,立德先立志,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
立志,是一个认知的过程。确定志向,可以让我们心静不乱;心静不乱,可以让我们神思安稳;神思安稳,可以让我们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最终可以让我们有所收获。
这也就是大学之道中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2、 立人先立德
《礼记》中曾说:“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意思是说,君子的快乐,在于获得和明白事物的真理与道义;小人的快乐,在于其私欲得到实现与满足!
所以,唯有德行兼备的谦谦君子,才能做到“大学之道”的“在亲民”,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魏武帝曹操,有一次率领大军去打仗,沿途的老百姓因为惧怕士兵,躲到村外,不敢回家收割小麦。曹操知道后,立即派人挨家挨户告知:现在正是麦熟之际,士兵如有践踏麦田的,立即斩首示众。
曹操的官兵在经过麦田时,都下马用手扶着麦子,小心经过。这时,飞来一只鸟惊吓了曹操的马,马一下子踏入麦田,踏怀了一大片麦子。
曹操说:“一个不守信用的人,怎么能统领成千上万的士兵呢?”
语毕,拔剑就要自刎,却被众人拦下。
后来,曹操传令三军:丞相践踏麦田,本该斩首示众。因为肩负重任,所以割掉自己的头发替罪。
曹操断发守军纪,这种要求别人做到,自己率先做到的方法,在约束了军队的同时,彰明了自己的道德,成为千百年来的美谈。
曹操立志一统天下。作为一位未来的君王,他必须做到爱民如子。曹操深知“民以食为天”的重要性。
于是,下令不准官兵践踏麦田的传令。最后,因为失误践踏麦田,以身试法,以德服人。
可见,唯有一个立德之人,才会遵循“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的规律性,才能做到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3、立德之路,终其一生
曾子在《论语》中说过:“吾日三省吾身”。意思是我每天都要多次的反省自己。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会有缺点,每个人都会做错事。不怕犯错,因为,“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一个人唯有每天都拷问自己的良知,以生命付诸道德的实践,才能让道德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古代典籍中就有“蘧伯玉之寡过知非”的记载。蘧伯玉是卫国的大夫,春秋时著名的政治家。
他二十岁时,就能做到:“逐日如是,日日自检。”天天坚持自省,天天自我评判与检讨,日日不息。
蘧伯玉每天都能发现自己的失误,并改过自新。他“日复一复,年复一年,改过迁善,常见前非,至五十岁时,犹追究四十九年之非”。
可见,一个人德行的修养,在于坚持,在于诚笃。所以,唯有带着批判的眼光审视过去的自己,才能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才能做到“在止于至善”。
4、 写在最后
**四书之首《大学》用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指出:
1、立德先立志
2、立人先立德
3、立德之路,终其一生
孔子在《论语》中曾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意指,自己要站稳,才能扶起摔倒的人。自己要腾达,才能博施济众。
所以,想要助人,必先自助。远大的志向,成就高尚的品德;高尚的品德,成就高尚的人格;高尚的人格,会伴随一个人终生。
由此可见,人生路漫漫,在这条充满荆棘的路上,唯有树立一个远大的志向,培养一个高尚的德行,我们的人生之路才能走得更远、更宽。
每天一篇国学——《大学》
1、成功人士的修身之道——“诚意、正心、修身”
[https://www.jianshu.com/p/77e211df00cd]
2、“格物致知”——一个解不开的千古谜题
[https://www.jianshu.com/p/c9bef3ad08a2]
3、伴随一生的“修心养性”之道
[https://www.jianshu.com/p/f330f2fabff3]
4、读《大学》传篇:明明德
[https://www.jianshu.com/p/901ca4bbf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