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与骑象人

图片发自App


绿骏马

日更,让我变成知识的搬运工,鲜活的知识在创作中被打散,组装,以自己独有的方式再次转播。今天,第一次接触发展心理学的知识模块,一经搬动,就让人爱不释手。

行为受思想意识支配,有什么样的动机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行为,继而达成什么样的愿望。心理学家说,我们其实有两个自我,一个感性,一个理性,谁赢了,我们就按谁的指示办。专家学者形象的将感性自我比做一头大象,理性自我就是骑在大象身上的骑象人。这个比喻,让我们很容易认为理性的骑象人是领导者,能够指挥大象去他想去的任何地方。事实却并非如此,大象力大无穷,常常不听骑象人的指令。你让我往东,我偏向西,你让我撵狗,我偏捉鸡。明明晚上要加班写年终总结,可偏偏有喜欢的美剧上演,怎么办?先看一集,结果一连看了5集,夜已深,洗洗睡吧。

感性的大象,再一次战胜理性的骑象人,相同的戏码在平淡的日子里反复上演。苍天啊,大地啊,难道就没有办法管管这头任性的大象吗?有,当然有,让我们先来了解大象的脾气与秉性。

每个人都有心理舒适区,大象习惯于待在这片舒适的领地,这里最安全感,骑象人也最难掌控。一旦突破这个区域,大象就成了马戏团的猴子,必须学着走钢丝,做各种高难度动作。大象说,我是谁,我是大象,我那也不去,就待在舒适区,爱咋咋地。

大象和骑象人,平时被关在大脑这个巨大的容器里。要知道,大脑可是个认知吝啬鬼,它的原则是——能不用脑,就不用脑,他更像大象的化身,哪舒服就待在哪。大脑习惯按照以往的经验做事,这样既不会累,也不费力气。大象,是大脑的绝对霸主,骑象人拿大象没什么好的办法。如果你是骑象人,怎么解决这个棘手问题?

提供三个好办法。

办法一,目标分析法。在纸上写下你想要达成的目标,比如减肥。分析日常生活,个人与减肥完全相反的行为,喜欢撸串,宵夜,不运动,爱吃蛋糕甜品。这些行为对减肥者而言,相当于慢性自杀,美食的诱惑让意志薄弱者难以抵挡。这些“罪行”背后有且至少有一条假设成立。一个说,蛋糕真好吃,实在不行,就找个喜欢我的胖子,一起生活;一个说,都这把年纪,婚结了,孩儿有了,该吃吃,该喝喝,别自己为难自己。

经过目标—行为—好处—假设的分析,能够清晰地看到一个人内心的冲突和自我救赎的办法。我们常常活在纠结里,但纠结又被自己轻易化解,其实,我们生活在自己假设成立的答案里。如果想打破这种僵局,就要看清背后的逻辑与推理。重新洗牌,重新来过,

办法二,形成微习惯。多数情况,我们误以为是骑象人在指挥大象,现在明白,其实大象说了算。为什么养成一个习惯需要至少21天,有时甚至几个月,现在知道,大象很懒,它不想改变已有的生活习惯。打破意味着痛苦,因此,当骑象人头脑中酝酿一个宏大计划的时候,大象马上察觉,就地正法。想改变老习惯,门都没有。

骑象人想出了一个绕过大象监管的好办法。他把目标分解,变成一个容易达成的小目标。比如日更,一天只写50个字;比如减肥,一天只走1000步。这才多大点事,大象放松警惕。于是,积少成多,写作写出了兴趣,走路走出了健康,大象自己也尝到了甜头,日更的目标实现,减肥的目标达成。

办法三,营造环境场。动脑的活都是反人性的,大象最不喜欢动脑,它只讲人性。为此,要给骑象人创造一个高能量场的环境。比如你有拖延症,那就把你拖延的工作丢进团队里,成为团队任务的一部分。当团队任务推进的时候,由不得你不去完成,否则将影响整体的推进。团队就是一个能量场,可以激发一个人的能量,逼迫大象完成任务。比如各种形式的打卡,也是在营造一个能量场,通过集体的力量对抗个人的惰性。

除此之外,个人也要设计专属自己的环境场。比如,每次更新文字,我会拧亮桌上的台灯,新建WORD文档,打开微信公众平台,这些动作暗示自己,我要开始创作了。比如健身前,我们主动换上运动鞋、穿好运动衣,都是在营造进入某种状态的特定环境。

象与骑象人的形象比喻,容易让人产生错觉,误以为真的有两个完全对立的自己。他们一个骑着大象,一个四蹄着地,悠悠的行走。象与骑象人本为一体,真正的心理舒适区本质是一种应对事物的经验与方式,正是因为这种习惯性的应对方式,让我们难以突破自己,改变自己。

你可能感兴趣的:(象与骑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