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给无价的孩子定价》

今天在‘人‘’得到‘‘里听书《给无价的孩子定价》感触良多。

我们都觉得亲子关系是纯粹的情感关系,跟钱没关系,是父母对孩子的无条件的一种爱,这是一种精神上的支柱,也是情感上的支柱,也是金钱无法比拟的。但是作者告诉我们,人类社会并不是天然如此。在100年前的美国普通家庭,孩子首先是劳动力,对家庭负有经济责任。这说明100年来,衡量孩子价值的标准发生了根本变化,从劳动力价值变成了情感价值,这本书展现的就是这个过程。作者是想告诉我们,当我们弄清楚孩子的价值究竟发生过怎样的变化,也就看清了市场和文化的复杂关系。

我之前呢,也有从书刊杂志上了解到外国的小孩从很小就开始自己挣钱,自己的零花钱,或者是自己的学费钱都是自己挣的,记得有一个犹太家庭,一个母亲带着三个孩子,她以前是生活在上海,后来回到了她的犹太祖国,在那里他她生活非常的艰难,而她的三个孩子非常的能干,帮妈妈做小生意,开始到能够自食其力,能够挣钱维持家庭的一个生活费用,最后能够帮助母亲减轻家庭的生活负担,这个故事当时非常的感动,我也非常的羡慕外国的教育方式。

这种现象对中国来说,我们的孩子是要到大学毕业以后才能够自己挣钱,而且在参加工作以后还很多是啃老族,所以这种鲜明的对比,我感慨万分。我曾经就对我的孩子说你看人家外国小孩从读小学开始就自己赚零花钱,读初中,高中和大学就已经能自食其力了,你们还在用父母的钱,你看你们能干啥啊!其实想想我这样对孩子说也是不对的,我们中国自古以来的国情,父母对孩子的一种无条件的付出,就是从渊源流长下来的。而今天的中国,孩子的价值等于情感和血缘两种价值叠加。隔代养育在中国普遍是这个原因,年轻的父母跟祖辈的观念冲突也是这个原因。对祖辈来说,血缘价值更重要。他们首先要孩子身体好,才能延续血脉;其次想要孩子听话,符合家族期望。而年轻的父母更看重情感价值,所以更看重人格培养。重视的价值不同,养育的侧重也不同,没有本质的冲突。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给无价的孩子定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