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人笑我读《道德经》,说我是入了邪教了,才多大年纪,读这老人的书。我曾尝试解释,我关注的是老子哲学,道家和道教是两回事。但因种种原因,我没能让对方了解,于是也曾用老子的话自我安慰,“下士闻道大笑之”。
不过,心里总是想着,愿意花时间批评自己的,大多是关心自己的。如果能够让他们了解,自然会感受到哲学的妙处,那就是再好不过的了。
今天读到冯友兰老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里面正好提到哲学和宗教的问题。真是太好了,且引用一些冯友兰老先生的话来印证我的观点吧!
道家非道教,哲学和宗教存在多方面的不同。
一、定义、含义不同
关于哲学:
“至于我,我所说的哲学,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
冯友兰老先生这样定义哲学。
不过对人生有反思的思想的人并不多,其反思的思想有系统的人就更少。而哲学家不仅能反思,还能有系统地表达他反思的思想。
这种反思,以人生为对象。人生论、宇宙论、知识论都是从这个类型的思想产生的。宇宙论的产生,是因为宇宙是人生的背景,是人生戏剧演出的舞台。知识论的出现,是因为思想本身就是知识。
当我们思知识或谈知识的时候,这个思、谈的本身就是知识。用亚里士多德的话说,它是“思想思想”,思想思想的思想是反思的思想。
关于宗教:
宗教也和人生有关系。每种大宗教的核心都有一种哲学。“事实上,每种大宗教就是一种哲学加上一定的上层建筑,包括迷信、教条、仪式和组织。这就是我所说的宗教。”作者写道。
二、道家和道教,中国的三家三道
我们常说儒释道,从哲学层面来说,便是儒家、道家、佛家;而从宗教层面说,人们常说道教和佛教,极少说儒教。为啥?
因为众所周知,儒家非宗教。
昨天我刚写过《9个字映射孔子为人师表的9个人格特征——我读<论语>之“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所想到的》,
看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夫子老先生,”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是多么丰满鲜活的形象,立足现实却又怀抱理想,以身作则脚踏实地,这是大众的烟火粮店啊,自然不能认为儒家是宗教。
再说道家,它是一个哲学的学派,而道教才是宗教。
冯友兰老先生说,
“道家与道教的教义不仅不同,甚至相反。道家教人顺乎自然,而道教教人反乎自然。 举例来说,照老子、庄子讲,生而有死是自然过程,人应当平静地顺着这个自然过程。但是道教的主要教义则是如何避免死亡的原理和方术,显然是反乎自然而行的。”
作为哲学的佛学与作为宗教的佛教,也有区别。老先生说,
“受过教育的中国人,对佛学比对佛教感兴趣得多。”
比如,我们有时静坐冥想,有人会认为这是信佛人士所行的打坐。其实不然。懂一些佛理,对人生大有裨益,比如,缘起性空,类似于道家的无,比如利他,不二,类似于道家的善。
其实关于仁善利他,儒释道三家的核心是一致的。
中国人即使信奉宗教,也是有哲学意味的。许多西方人都知道,与别国人相比,中国人相对是最不关心宗教的。
例如,德克·布德教授(Derk Bodde)有篇文章,《中国文化形成中的主导观念》,其中说:
“中国人不以宗教观念和宗教活动为生活中最重要、最迷人的部分。……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是伦理(特别是儒家伦理)不是宗教(至少不是正规的、有组织的那一类宗教)。……这一切自然标志出中国文化与其他主要文化的大多数,有根本的重要的不同,后者是寺院、僧侣起主导作用的。”
三、哲学形而上学,不给于实际的知识,而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宗教给于实际知识,但与科学相冲突
中国哲学主要是形而上学,不在于增加积极的知识和信息,(这一块由自然科学去提供),而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达到超乎现世的境界,获得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
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中国哲学传统里有为学、为道的区别。为学即增加积极的实际的知识,为道即提高心灵的境界。哲学属于为道的范畴。
而宗教会给予实际的信息,不过宗教给予的信息,与科学给予的信息,不相调和。
“所以在西方,宗教与科学向来有冲突。科学前进一步,宗教就后退一步;在科学进展的面前,宗教的权威降低了。”
四、通过哲学获得更高价值而非宗教
如果人们没有象西方人一样有宗教信仰,心中也没有哲学,那他们容易把自己限于尘世事务,而与精神事务绝缘。
哲学为人类提供了获得更高价值的途径——一条比宗教提供的途径更为直接的途径。
“通过哲学而熟悉的更高价值,比通过宗教而获得的更高价值,甚至要纯粹得多,因为后者混杂着想象和迷信。”
综上,道家非道教,哲学不同于宗教,哲学使人变得通透和内心强大。且以此篇献给开篇提到的笑我读老子的人们吧!
在未来的世界,人类将要以哲学代宗教。这是与中国传统相合的。
“人不一定应当是宗教的,但是他一定应当是哲学的。”冯友兰先生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