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讲我讲到了道法自然,这一讲,我要讲一下反动之道。
道既然是效法自然的,那是不是就没有自己的意志呢?只是随顺万物,各行其是?
这似乎很有道理。不过,当你往下看,有这么一句话“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仔细分析下,应该是这样理解的。道法自然,可自然并非是高于道的存在,而是道之所生。我们所能感知的这个世界,无外乎天,地,万物,这四个字都是道所生。
包括人,这种自称的万物之灵,也是道之所生,没有例外。通俗来说,道是母亲,天地万物都是道的孩子。母亲尊重每一个孩子的意志,感情,可是母亲的意志和感情是不容违背的。这不是相互制约的,而是单方面的,只不过这种“不容违背”,表现形式不是那么的激烈,反而像母爱一样温和。如果哪个孩子真的做错事,无可救药了,母亲也没有办法,也只能眼睁睁看着他离开。
“有生于无”,道要无中生有,道就能做得到。“道生一”从零到一,就是有生于无,有人说,这个“一”是太极,“零”是无极,这就涉及到《易经》中的这句话了“无极生太极”,也有道理。不过再往后讲就不是一回事了,可以说不是一个系统了。“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易经》接着讲“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两个系统到底是怎样的关系,还真不是一时半会能讲明白的,日后我会讲。现在先搁置。
无中生有,这就是道的意志。道的意志之下,做的变动,无反过来就是有,就是要向相反的方向变动。这是道反动的变化之一。
一最少,言其寡,万至极数,言其多。最少到最多,这是道反动的变化之二。期间的一生二,二生三,只不过是反动的简略过程。
如果说一小,那么万就是大,道可大可小,包罗万象。可以说“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老子在命名道的时候说“吾强为之名曰大,大曰筮,筮曰远,远曰反”。说大,我们好理解,说到“筮”,很多人就迷惑了。怎么和卜筮算卦这种封建迷信联系起来了?看来说中国古典文化是糟粕,不冤枉。
其实,这恰恰证明了现代人的无知。筮的表面是那个样子,可是本质是对于未来的刻度的测量。哲学是什么?哲学的本质就是通过一种思想,把握未来的世界。其实,我们人类自从有了时间这个概念,就觉得时间是无穷大的,可落实到我们自己个体的生命中,又是有限的。于是,我们的衣食住行这种基本的活动,到我们的一切所思所想,甚至领袖人物,聖人,哲人,贤人,那些精英中的精英,都在用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领域,把握着也试图把握着未来。
这样你就能明白,“筮”虽然古老,可是一点也不落后,虽然听上去很什么,其实那就是我们生活的本质。那种向前追求,永不停歇的意志和力量,就是“筮”,也就是远,地域的扩展,时间的蔓延,无穷无尽。
反过来说,由彼及此,由现在至于过去也是反,只是我们通常写作“返”。没有本质的区别。反是正之反,正是反之反,都是反。
如此,我们或许能明白,回忆过去,展望未来,不是人特有的,万物皆然。只是现代人太自负,总以为只有人是聪明的,万物都是人的奴隶,食物,工具。自负未尝不是最愚蠢的呢。和井底之蛙没有区别。
从上文的那些论述和推理,我们就不难理解“弱者,道之用也”这句话。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其实就是从弱到强。可以这样说,道就是引导弱者变强的。这是道的作用之一。
我们也不要忘了,“反者,道之动也”这是核心。万物变强之后呢?会一直变强下去吗?不会的。道会引导强者变弱。一切的强者都会变弱吗?也不是的。凡是和于道的,就能保持,凡是不合于道的,就被削弱。和与不和,看万物自己的意志,自己的意志就是“自然”。
所以,“反动”,在道的概念里,不是什么贬义词。而是道的本质。只不过,道的慈爱表现在,其支持帮助弱者,削弱抑制强者。这就很好理解,为什么我们每个人都有一种正义感,每当看到鸡蛋碰石头的情况,无论谁对谁错,都会帮着鸡蛋,指责石头不对。道在万物心中。反动是个杠杆,是个天平,让我们忽左忽右,追求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