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成长更需要“两套教学大纲”

——腾越中心小学黉学校区第三次共读《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有感

今天是黉学校区《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第三次共读,共读内容为《课后反思,检查效果》、《三大模糊》、《课例:《燕子》——语文味与阅读教学的整体感》、《训练有素》、《学习标准》、《两套大纲》六个内容。共读时,由于学校本学期才成立开始办学,老师们来自不同的学校,更多的是来自周边的小规模学校。所在学校大都教研能力弱,学习氛围不浓,缺乏理解文本的背景知识。在共读时,浅层阅读、与教育教学工作分离,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便成了最突出的问题。

《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迄今为止,我阅读至少不低于八九次,部分艰涩的地方甚至十多遍。就是在一遍遍的啃读中,在多本书的相关联的阅读中,在反复的实践反思中,才对本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老师们的问题也是我曾经遇到过的问题。面对老师们的“不知道”,看着她们迷茫的眼神,似乎看到很久以前的我。在共读过程中,我以自己曾经遇到的“坎”组织老师们进行讨论,结合教研工作和老师们自己的案例一一展开讨论,让老师们在讨论中,在辨析中,不断深入文本的内核,在共读交流中团队成员共同围绕在知识的篝火旁,感受生命成长的幸福。

做课堂教学的“希波克拉底”。一是课前要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明确的可检测的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共同朝向的目标。二是要依据目标和学生情况,制定出到达目标的策略。如果说教学目标是医生确诊的病症,那么教学策略就是药方。目标能不能有效达成,就看药方准不准确。药方开出来了,就需要师生在教学中共同去验证。所以,课堂上要及时进行检测,用检测的结果在检测目标、策略是否合理有效。三是要形成一种反思习惯。基础教育界享有声誉的叶澜教授曾提出这样的观点:一个教师写30年教案不一定有效果,但坚持写三年教学反思一定能成为优秀教师。教师要针对检测出来的结果进行持续追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我的目标和教学策略什么地方有问题?我应该怎样调整?教师要从教材解读、学情分析、目标设置、预习作业、教学流程等进行教学的自我审视和反思,并用红笔在教学设计上进行圈点批注,让自己的目光更敏锐,反思能力更强,教学水平更高,成为课堂教学的“希波克拉底”。

要做应对学生学习的“好球手”。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中说:“教师倾听学生的发言,如果做一形象比喻的话,好比是在和学生玩棒球投球练习。把学生投过来的球准确接住,投球的学生即便不对你说什么,他的心情也是很愉快的。学生投得很差或投偏了的球如果也能准确地接住的话,学生后来就会奋起投出更好的球来。这样的投球般的快感,我认为应当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基本。然而,多数的教师只注意自己教学的进度,并没有去想准确地“接住”每个学生的发言,未能与那些倾心“投球”的学生的想法产生共振。因此,说授课过程中学生的“投球”纷纷落地的确不过。还有更严重的是,有的教师自己没有接住球还让学生去替他捡,像这样的互动如果持续的话,那些投不好、投偏球的学生就会变得讨厌投球,甚至还会讨厌自己。结果,仅仅只有那些擅长事先了解教师棒球手套状况的学生,才会瞄准教师准备好的手套位置把球投过去。当然,明确地控制教学的进程是教师必要的工作,而在此之上,首先让教室里的“投球”成为愉快的事情,不是更加重要吗?”教学必须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学习最终是学生的事,学习目标,最终指的是每个学生要达到这些规定了的目标:掌握某些知识与技能。只有教师的讲授的最好地实现这些目标的时候,教师的讲授才是有效的、有意义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做的更多的是教会学生“投球”,通过教师细致的、明确的方法指导,让学生在教师由扶到放的教授中,习得“投球”技能,在“投球”中获得成就感,爱上“投球”,这才是教师的成功。如“理解关键词句”,干国祥老师是让学生找到词语,动笔圈画,体味妙处,加以批注,通过教给学生圈点批注的方法来理解来掌握这个“投球”技能的。先重点指导一两个词语,及时在课本上做好批注,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圈点批注,小组交流,全班反馈。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动脑、动手的机会,掌握“投球”方法,形成自己的技能。

做教学的“懒人”。在“双减”政策之下,如何做到少时高效,“双减”双提质?《学习标准》一节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学习标准”是融合学科课程标准、教材核心知识、测试及应答的一般模式的“附加教材”。通过清晰的知识梳理,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避免盲人摸象地跟随老师,在题海战术之中捞取没有生命力的僵死的“应试知识”。新教育有效教学概念系统中的“学生学习标准”,是一个让教师教得清晰,学生学得明白,家长帮得正确的方案。教师可以利用团队力量,依据“学习标准”概念,分工行动,有效利用每一天的日常教学,合作制定每一个单元的“学习标准”。一个单元结束后,将教师制定的内容整个起来,形成单元学习标准,通过家校共育,及时把握学生学习情况,并以此为依据制定应对措施,强化训练,事半功倍做好减负提质的目的。

做《两套大纲》的执行者。“两套大纲”的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来的,第一套大纲是指学生必须熟记和操持在记忆力里的材料;第二套大纲是指课外阅读和其他材料来源。苏霍姆林斯基说:“必须识记的材料越复杂,必须保持在记忆里的概括、结论、规则越多,学习过程的“智力背景”就应当越广阔。换句话说,学生要能牢固地识记公式、规则、结论及其他概括,他就必须阅读和思考过许多并不需要识记的材料。阅读应当跟学习紧密地联系起来。如果通过阅读能深入思考各种事实、现象和事物,它们又是应当保持在记忆里的那些概括的基础,那么这种阅读就有助于识记。这种阅读就可以称之为给学习和识记创造必要的智力背景的阅读。学生从对材料本身的兴趣出发、从求知、思考和理解的愿望出发而阅读的东西越多,他再去识记那些必须记熟和保持在记忆里的材料就越容易。”在教学中,学生不能理解教学内容,不能记住必须熟记的概念、定理等,就是因为学生没有丰富的“背景知识”。在共读中,教师们不能理解书本内容,也是因为老师们平日不阅读,没有相应的背景知识造成的。为了给学生拥有丰富的“背景知识”,不让知识变成僵死的“应试知识”,必须给学生阅读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浪漫期,获取丰富的背景知识。这就是我校开发听读绘写课程的根本所在。同时,教学是专业的学习,学习的专业。“使学生对教师尊敬的惟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和才。”作为教师,只有秉持终身学习的精神,加强学习,利用阅读这个“第二套教学大纲”,构建丰富的知识背景,才能提高专业素养,才能用智慧启迪智慧,用美德点燃美德。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师成长更需要“两套教学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