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民俗 | 端午趣记

又是一年端午时。

每逢端午前几天,我妈就会问我,最近时间怎么安排,有没有打算出去玩?她要安排时间包粽子,我和她一起。两双大手小手包得油腻腻那种。

包粽子前几天,就要把糯米浸泡得久久的了。根据分量,提前打好绑粽的绳结。粽叶也要提前泡水清洗,我们家惯用大盆,泡上两桶井水,清清凉凉。

在我看来,包粽子其实不难,炒粽米才是大工程。火候太大容易烧焦粘锅,火候不够炒不出香气;水多一分太粘,水少一分太硬,炒得不生不熟刚刚好,实属难得。粽米炒得香,粽子才会好吃。此外,还得先把包粽子的配料都准备好。虾仁、香菇、海蛎干、板栗、鹌鹑蛋、五花肉、葱油头等等,该炒的炒好,该泡的泡好,一盆一盆分门别类,这才算准备完成。

接下来便是包粽子的时刻了。我一向不觉得包粽子是干活儿。我妈手巧,从小五香卷、薄饼、搓汤圆、包粽子这些,家里都自己做。她也会带着我们做,像玩儿似的。既教会怎么做,又好像是陪我们玩儿。小的时候,家里长辈工作都挺忙。在玩乐贫瘠的童年,这一段慢下来、纯天然的亲子互动小时光,其乐融融,如此珍贵。

如今大了,我们也依然会一边包粽子,一边闲聊家话,比看看谁的粽子包得好。我老得意洋洋说,我是青出于蓝胜于蓝,我妈笑,你外婆包得更差哈哈。手上不停,半天的时光过得很快。包好了,满满都是成就感。我爸负责在旁边,彩虹夸我们娘俩。

家里偶尔也包碱粽,只是比较少。在我看来,碱粽很高冷。不需要炒米,不需要多少配料,放点糯米,包一些豆子或花生米就好了,好像在践行极简主义。蒸熟了有一股天然的粽叶香和碱香,这就很好吃了。

蒸粽子是个慢工程,嘴快不得。小的时候,爷爷厨房里还有古老的大灶,烧柴火,慢慢蒸。小朋友们就拿着碗筷在灶台边等着,一出锅先吃上几个再说。年纪小的时候,等待,也是一种乐趣。

我老觉得小时候的粽子更好吃些。每年还没到日子,我们就催着问妈妈,什么时候要开始包粽子了。可能现在物质过于丰盛,得到太容易,反而失去了那种期待的单纯与美好。

每年端午节,奶奶还会差使爷爷,到山里头割艾草。门头挂的艾草,总有一股特殊的香气,很好闻。以前家周边还有农田,五月天热,正是蚊、虫盛行的时候,挂艾既是一种习俗,也有驱病、防蚊、辟邪的意图。此外,奶奶还会用古旧的锅,咕噜咕噜熬一大锅仙草茶,每个人都要喝上一大碗。五月天热,奶奶说,喝点仙草茶防中暑。

习俗若是仔细去了解、研究,会发现,其实是特别好玩的东西。它是从很早的时候,由当时某些流行的风尚、习俗、礼节等,根据天气、地域以及当地风俗、乡情等等的不同,不断演变,慢慢传延下来的。时代虽快,包粽子,挂艾草,喝草茶,这些慢动作,依然在展示着传统民俗文化的特色和魅力所在。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看民俗 | 端午趣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