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和小人,最初是指贵族与平民,是社会地位的区分,没有道德含义。

后来,民间渐渐把品格高贵的智者,也称作君子。至春秋年间,孔子把君子定义为儒家理想化的人格,泛指德行才能兼佳之人,随着儒学的广为传播,这个定义流传沿用至今。词义与君子相对的小人,便无辜躺枪,变成了德才欠缺之人,后来更是演变成骂人的词汇。

孔子就常常用小人来骂人,这是《论语》有记载的。

譬如有一次,樊迟向孔子请教如何种植谷物。樊迟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经常为孔子驾车,孔武有力,兴趣广泛。孔子摇头说道,这方面我比不上一个老农。过了一段时间,樊迟又向孔子请教如何种植蔬菜,孔子只好又摇头说,这方面我比不上一个老菜农。樊迟离开后,孔子忍不住愤愤地骂道:小人哉,樊须也!(《论语•子路篇》13.4)

——孔子这是在骂樊迟没见识,胸无大志,并非是说他心术不正。把樊迟称作樊须,因为须是樊迟的名字。《礼记》记载,古人成年后同辈之间互称表字,以示尊重;名字只供长辈和自己称呼,长辈称其名,以示亲昵爱护,自称名字,则表示谦逊。

又譬如位列孔门十哲的子夏,精擅文学,然而自幼贫困,孔子对他寄望甚厚,怕他因此走上歧途,于是语重心长的告诫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论语•雍也篇》6.13)

——孔子这是说,你要把才能用在济世救民上,不可浪费在追逐个人私利上。子夏深领教诲,孔子逝世后,他到魏国西河讲学,整编儒学经典,创立著名的“西河学派”,培育出开创魏国霸业的魏文侯、法家鼻祖李悝、战国风云人物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釐等大批经国治世良材,被誉为“传经之鼻祖”,却一生清贫如洗。

故而,《论语》中提到的小人,是与君子相对而言,并非是坏的意思。

这跟如今所公认的小人涵义——泛指人格卑下、见利忘义、搬弄是非等心术不正之人,是有区别的。

这点在读本章前,是要理解清楚的。

【君子周而不比】——君子会公平公正对待每一个人,不徇私。

君子:此处解作道德情操高尚之人,详见上文。

周:本义为界限分明的农田,田里种满了庄稼。此处解作全面普遍、没有疏漏。

比:本义为两人步调一致,比肩而行。此处解作拉关系、相勾结。

本章其实是“君子不器”的引申阐述。孔子认为君子乃是国之栋梁,国家的管理阶层,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任,具备大的人生格局和生命境界,对内能靖邦安民,对外可纵横捭阖。也就是说,君子是要带领国家人民,践行仁义之道。

所以,君子讲究的是“周”,就是仁心,或曰公心。

君子能够公平公正对待每一个人,不结党营私,因为君子的人生奋斗目标,是建立一个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友爱互助、安居乐业的大同世界。这等大同世界,儒家称之为“仁”。

【小人比而不周】——小人会徇私,不会公平公正对待每一个人。

小人:此处解作道德情操不高的人,详见上文。

词义与君子相对的“小人”,其行为目的是以“自我利益”为中心,一心只想为自己获取更多的利益。

所以,“小人”讲究的是“比”,也就是私心。

小人为了满足自身的利益需求,会互相勾结,结党营私,借助团体的力量来获取更多的利益。因而小人会偏袒有共同利益关系的人,排斥无利益关系的人,打击侵害妨碍他们取得利益的人,缺乏大局和是非观念。

鉴于此,本章我作注解如下。

孔子说:君子持公心,公平公正对待每一个人,不徇私。小人持私心,结党营私,偏袒亲厚之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