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心理学家阿德勒在他的《自卑与超越》一书中提到了梯子,说“假若我在教室里要了一架梯子,爬上它,并坐在黑板顶端。"所有人都会想到,阿德勒博士发疯了。他们不知道梯子有什么用,“我”为什么要爬上去?因为“我”只有在俯视学生时才感到安全!否则便会感到自卑!
在这里,阿德勒用了一种非常明智的方法来达成了他的具体目标,梯子看起来就是一种很合理的工具,他爬梯子的动作也是按计划而行的,他疯狂的所在只有一点,就是他对优越地位的解释一一高高在上,能俯视所有人,才感到安全。
如果人们以为他疯了,把梯子拿走,那他会用椅子再爬上去,假使椅子被拿走,他会用跳或者运用肌肉和四肢来攀爬,每个神经病患者都是这样,他们使用的方法都正确无误无可厚非,所以,他们需要改进的是他们的具体目标。
而目标一改变,心灵的习惯和态度也会随之改变。他不会再用他旧有的习惯和态度,适合于他的新目标的态度就会取代他们。
其实想想,有些孩子之所以会有自卑的情结,很可能是他们把目标选错了。他们无论厌学还是上课捣乱,可能经常是出于报复的心理,比如报复父母管教的过于严厉,只重视考试的分数,没有自由的空间和选择的权利,身不由己的在不同的兴趣班和补习班之间奔波,看一会儿电视就被父母说三道四,上课偶尔的一次说话就被老师当成惯犯......他们所犯的唯一错误,就是他们的努力指向了生活中毫无用处的一面。
试问,在一个人漫长的一生中,分数的意义有多大?它作为甄选人才的标准无可厚非,但分数是生活的全部吗?对于那些竭尽所能也无法取得高分的学生来说,生活还将依旧,只不过需要用别的方式来度过,比如一技之长,充沛的体力,艺术才华,口若悬河......
李子柒也许不是名牌大学毕业,但她实现了人生的目标,名利双收。不靠分数,靠的是对生活的态度、娴熟的手工技巧、对现代媒体的掌握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每个人都要充分的认识自己,找到自己的优势领域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我们知道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都希望自己成为别人眼中有用的人,需要刷存在感。但现实是,有些同学的努力总是被忽略,即便你做家务又快又干净,对待小朋友耐心又友善,对待老年人尊重又孝顺,同学之间团结友爱......但家长的眼睛只盯在分数上,很少关注孩子的心情,想法,爱好,娱乐等等,张口闭口万变不离其宗,搞得有些学生烦不胜烦。
对于一个不擅长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的学生来说,考试分数不应该成为他最重要的目标,至少不应该是唯一的目标。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人们有不同的智能优势,学霸们是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擅长的人,所以音乐能力,空间能力,身体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我认知能力和自然探索能力各有所长的人,不需要以获取高分数作为唯一的目标,而应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定出具体的目标,以做出卓越的成绩。这样做才能克服自卑情结。
在教育大环境没有彻底改变的情境下,我们要指望家庭教育给孩子多元评价,让孩子看到生活的乐趣,借用高晓松的话“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现在的教育把学生的视野弄得太狭窄,没有做到“生活即教育”和“教育即生活”的理念。
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和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的观点的相同点在于:这两个观点都把教育和生活联系在一起,强调教育必须和生活融合,要寓教于生活之中,并且二者都注重儿童的个性发展和实践。
陶行知更加强调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是由生活而决定的;而后者侧重于教育对生活的影响,认为教育是生活的一部分,应当帮助人们适应社会、适应生活。
无论哪种理念,都需要学生把视野投放到生活这个大背景,而不能仅盯着分数。只要有分数,必然分高低,有高低就显出好中差,即便是现在评等级也会分出abcd,只要有差别,老师和家长就会不自觉的用等级说话,就容易让人产生自卑情结。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岳晓东说“学校是自卑训练营,上课如上刑”,无奈和无力跃然纸上!
在学校,好的分数似乎成为了一个具体的目标,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那些基础差的孩子会体会到习得性无助,再加上老师的忽视,比较,甚至批评,久而久之,就会让这些孩子越来越感觉到没有希望,于是有的孩子会用各种不良手段来达成这个目标,比如考试时的抄袭......
如前面所说,这些孩子使用抄袭这把梯子来实现好分数的目标是无可厚非的,但问题就在于,他选的目标是错误的。
他的基础决定了它不应该以好分数作为自己的目标,而应该把诚实守信,扎实的做好每一道题,今天比昨天进步了一点,坚持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多读书等等作为自己的目标,这样的目标对于他来说,既容易实现,又能使他的心理品质增强,这样的目标能够让他自己看到自己的成功和用处,就能够真正的应付并且主宰自己的生活。
只有这样,他们在分数上丧失的前进的勇气,才会慢慢的被找回来!他的自卑情结才会慢慢的转化!而这种勇气是需要老师和家长不断引导的!
阿德勒的梯子的故事非常形象的告诉我们,克服自卑情结的重点不是方法的选择,而是目标的确定!就好比成语故事南辕北辙中那个驾车的人,无论你车有多快,车夫的技术有多高,方法选错了只会离目标越来越远的。
我们要把孩子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所以我们不能忽视孩子的品德培养,认真严谨诚实守信;不能剥夺孩子做家务的权利和机会,在劳动中体会生活的艰辛和感恩父母、感恩社会;不能让孩子失去聆听音乐和欣赏美术的审美机会,学会放松和陶冶情操;在海量的阅读中形成丰厚的智力背景,在思考中成长自己,突破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