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鼓励咨询小组的第一次课

9.12上午鎏敛书室

开场:通过具体事例让大家看到我们陷入的困境——在处理某种关系或某类事情时,重复使用的无效的互动模式,初次体验“一切关系都是和自己的关系”,体验我们每一个人私人逻辑的形成,揭示我们课程的目标就是,书写我们的生命故事,拿回属于我们的力量。


接着,我们做了一个“T恤衫”的自我介绍。从为什么使用真名说到跟生命风格有关的兴趣爱好,从标识物隐喻的生活情调说到选择形容自己的三个关键词的意义,顺畅地导入到了周哈里窗。大家发现,原来自我介绍的过程就是一个自我探索的过程,一个不断地开放“公开我”和“隐私我”的过程,一个可能扩展“未知我”和“盲目我”的机会。而对于课程的期待,大家居然不约而同地说是“想要更多的了解自己,接纳自己,获得生命的重生”。那一刻,我突然觉悟到,自己“想听到你们的生命故事”的期待,就是阿德勒所说的社会情怀。哈哈哈,我不知道自己从什么时候开始,对他人感兴趣了。


再接下来是做了一个关于课堂的约定,重点讨论了是如何做才是尊重。这里正面管教的很多工具就用上了,比如倾听、不评判、非语言信号、我句式的表达等等。想来也是,这两个课程本来都是简.尼尔森和林.洛特创造的,都是以个体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的,血脉相承啊!


不知不觉已经两个小时过去了,可重头戏还没来。


在N个活动中我选择了《人生原地:低自尊与过度补偿》这个活动。之所以选择这个活动是因为我们常常有无尽的焦虑,而无尽的焦虑就来自于当我们有自卑情结时所做的过度补偿。所以,要消除无尽的焦虑,实现自卑与超越,就要改变自我催眠的话语。通过现身说法和大家的书写,我们开始逐渐看清了自己私人逻辑的形成。在觉察—接纳之后,我们也尝试着可以迈出的行动一小步。

在这个活动中我听到了很多故事,每一个故事中的主人公都是那么地让我感动和欣赏。

一个故事是,一个刚上学的小女生,因为没做回家作业,要挨班上最强壮的男生大木棍打手心的惩罚,而下命令就是老师。当这个小女孩伤心、难过地回到家时,不但没有得到父母安慰,反倒招致再次的责骂。想象那个场景,她是多么的无助,多么的害怕!她会怎么看待这个世界?她又会如何地看待自己呢?贴在她身上“胆小”的标签是何等的冷酷和不公啊!很长一段时间,她以此为耻,幸运的是,现在的她终于明白,“胆小”在冥冥之中就是她保护自己的最好的选择。同时,她幸庆自己选择了努力学习来补偿自己的自卑,也就成就了现在知书达礼又有女人味的她。难道这不是一个小女孩的智慧吗?

还有的故事是,从小被妈妈骂“长得不好看”、“笨”;从小听够了别人评价自己“死读书才成绩好,女孩就是比男孩差”;被父母否认……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似乎看到了一个个弱小的生命拼命地顽强地挣扎,她一定伤心过,失望过,努力过,争取过……往事并不如烟,一定在生命历程中留下了痕迹,只是我们已经把它紧紧地包裹了起来,压在心底,不让它来影响我们现在的生活。但是,那个伤疤始终都在。也许我们现在还没有足够的勇气来打开它,那也没有关系。我们就接纳我们当下的状态,相信当下的选择就是最好的状态。当有一天当我们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带着好奇想要去打开它的时候,可以尝试着轻轻打开一层紧紧捂着的包裹,也许我们就会有非常惊喜的发现。

这样的生命故事几度让我感动落泪。如果能回到生命的起点,我愿意这样跟你说,其实也是对自己说,对每个人内心的小孩说,“我喜欢你,就喜欢你本来的样子。无论怎样,我都爱你,无条件的爱你。不论发生什么,我都在这里陪着你。你是你世界的主宰,你可以选择自由。你的世界一切都好,你刚刚好,而不需要任何证明。”

——谨以此送给我们一起书写故事的伙伴们!

(抱歉,这是我唯一没有拍照的课堂,因为我们都需要情绪安全!)

你可能感兴趣的:(记鼓励咨询小组的第一次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