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摆”&“闹钟”:一张高效能的日程表应该长这样

前两天有个小伙伴跟我聊起时间管理,她说:“甜甜老师,我已经坚持每天写我的日程计划,但是为什么我的时间管理还是一塌糊涂呢?”

我当时很奇怪:“为什么你觉得你的时间管理一塌糊涂呢。”

她开始仔细的描述:“你看,我的日程表上写着每天早上7:00到7:30起床洗漱,7:30~8:30上班路上听一本书,8:30到单位以后先打扫卫生20分钟,然后收发邮件20分钟,参加早上的晨会半个小时,完成我的第1项工作40分钟,第2项工作40分钟……列的多详细呀!”

看着她列的满满当当的日程表呢,我不禁疑问道:“那你觉得你每天把这个日程表全部列出来之后,你完成了吗?”

她的回答是,我只有列日程表这件事情完成了,日程表上的内容都没有完成。其实我们在做时间管理时,经常出现的问题就是:仅仅把这个表完成了,但是表上的内容真的没完成。


最直观的体现就是辅导孩子做作业。你会发现,明明是按照书上说的,先跟孩子分析每天的作业,按照学科、按照难易程度开始列计划表,语文一个小时,数学一个小时,中间还加了零食时间,孩子做作业的这个过程还是会让你恨不得去医院做心脏支架。

问题究竟出在了哪里呢?

在何小英老师的《不急不催,轻松让孩子学会时间管理》这本书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片段:


片段虽然讲的是钟摆型父母和闹钟型父母。但“钟摆“和“闹钟”这两个概念非常有意思,我们可以来想一想,钟摆是什么样子的,滴答滴答永远不急不催,我们可以在时间流淌的过程中想清楚要做什么事儿。对待时间更多的是感知和感受。


那么闹钟是什么样的?到了闹钟定好的时间,它会准时叮铃铃叮铃铃的发出警报,听到闹钟响的时候,我们整个精神都会紧紧绷起来。


所以一种是在感受时间的状态,一手一种是被时间所催促,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感受。那么这两种对待时间完全不同的感受,在我们做个人时间管理的时候又有什么用呢?

对我们个人而言这两种状态都需要,只是场合不同,他们发挥的功效完全不同。比如说,本月21号早上8:00要去参加一个非常重要的会议,那么这件事情必须得用闹钟型来管理,我们一定得在日程表21号那一天标一个大大的红色来提醒,同时,可能还需要设置一个闹钟。

再比如某次大型活动的议程,9:00~9:30某个领导讲话,9:30~10:00,节目表演一共10个节目每个节目三分钟,这些时间必须都得卡死,得在那个时间范围内将它保质保量的完成。

那么哪些事情用闹钟型的时候,效果就会适得其反呢,比如说有一些事情需要比较灵活的,需要根据别人的时间来决定我们的时间,在清单表上给我列了一项上午10:00之前完成与XX的沟通电话,结果直到10:30这个电话都没有打通,对方可能有其他的事情一直都没有接,所以清单表这一项就没有办法完成,像这样的事情还能用闹钟型吗?显然不行。

所以发现了吗?如果想做好自己的时间管理,得先明确工作、生活、学习中哪些事情需要用闹钟来管理时间,哪些事项需要用钟摆来管理时间,当你把这一点分清楚了,那一定能达到是半功倍的效果。

闹钟型时间管理:

有什么好处呢?可以非常准确准时,他可以给我们以非常明显的提醒提示以确保我们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有什么样的坏处呢?会有紧张压迫感。

钟摆型时间管理:

有什么好处呢?比较灵活,它可以让我们尽情的感受时间,对于时间更有支配感。

有什么坏处呢?容易造成拖延,容易让我们办事没有那么高效。

基于此我们可以总结一下,

如果这件事情是和外界的他人或者是其他事情有关,那我们的这个时间管理取决于,他的时间是否确定?如果外界其他人其他事的时间是非常确定的,那么我们在做这个事情的时候,建议用闹钟型,这样可以让我们的工作效率更高,能够按时按点保质保量的完成,如果对方的时间是不确定的,那么这个时候尽量让我们用钟摆给到自己一个时间段,我们可以更加灵活的来支配我们的时间,完成这件事情。

那么这件事情如果只是针对自己的,我们就必须要分一分轻重缓急了。时间管理理念里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4象限,当你遇到不紧急的事情,我们完全可以用钟摆型来让我们更加自由灵活的支配时间,让这件事情在完成的过程中有更好的体验感,但是如果遇到紧急的事情,我们就必须得给自己设定一个闹钟啦。

好了最后总结一下,所以下次当你要再给自己做时间规划清单的时候,清单上只需要非常明晰的写清楚你的闹钟行的事情,具体的这个时间一定要在他之前完成,把这些事情写进去。那么在清单的最下面备注什么呢?我今天还要灵活的完成的其他事情,这样的话我们就不不至于因为日程表排得太满,而丧失了自己的时间,或者是事情一个一个都完不成,而开始产生很大的负面评价。


你可能感兴趣的:(“钟摆”&“闹钟”:一张高效能的日程表应该长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