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生最最最痛恨“不打不成才”

这辈子,我最痛恨的一句“道理”是:棍棒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

总结出这句话,并将其当做教育孩子的道理传授给他人的人,一定是得了失心疯。他一定是疯了,才会对自己的骨肉至亲痛下狠手,还教唆他人这样做。

我是中国第一代留守儿童,很多专家说留守儿童是中国的一大内伤,多少儿童因此不能健康成长,衍生出大量的家庭问题和社会问题。我认同这个观点,也认同家长不该让孩子留守。但是,对我个人而言,小时候留守的时光,是我最为快乐的童年时光。因为只有在留守的那段时光里,我不用挨打。相对于家庭暴力,我更愿意接受留守的孤苦伶仃。

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妈妈要打我。拇指大的木棍子,说打断就打断了。竹子,棍子,藤条,胶带,衣撑…..不管什么,只要捞到手里,只要趁手,扬起就打,我的屁股上,小腿上,背上,一道道,一杠杆红的,紫的淤痕。“棍棒下出孝子”吗?为什么我每被打一次,就想离家出走一次?为什么我每被打一次,就怀疑我是捡来的?为什么每被打一次,我都觉得妈妈是世界上最可怕的人?她让我遭受这样的切肤之痛,如果她是我的妈妈,是亲生的妈妈,为什么她舍得这样打我,而没有听到我竭嘶底里的哭喊,没有看到我瑟瑟发抖的瘦小躯体。她怎么下得去手?

后来我长大了。我去读大学,尽可能选了离家最远的地方的学校。我去工作,选了离家很远的他乡。在我内心深处,我对她,只有赡养的义务,没有反哺的真情。20年过去了,跟她在一个屋檐下,我还是会精神紧张;跟她独处,我依然会惶恐不安,没有安全感。这就是棍棒下出孝子吗?

我更痛恨那些,在旁边看着我挨打,还要煽风点火说:“就是要打得她蹦蹦跳,以后她就不敢再犯了。”我已经不记得当初犯了什么错,但是我记得那一棍一棍落在我腿上的疼痛,痛到我在心里呐喊:有本事就打死我。这就是不打不成才吗?而那些以为打过就不会再犯的错误,并不是就真的会再也不犯。在留守的日子里,没有人再持着管教我而打我,我也没有走上歪路,没有变成坏人,没有做过伤天害理的事,反而更独立,更有主见,更懂得保护自己,也更加是非分明。

直到现在,我都很怕疼,只要有一点点疼,我就能痛到浑身发抖,肌肉绷紧。很多人觉得在忍受范围内的痛,我已经歇斯底里,失去理智。这是童年的家庭暴力教育留给我的,最最最深刻的东西。那时候挨饿、受冻,我不害怕;种田、耕地我不愤怒;留守我也不觉得难过,我最最最害怕的是妈妈扬起的棍子和狰狞的面容,这对我来说就是“痛”的代名词。

昨天在公众号上看到一个老师写的一篇文章,我不知道他写的这篇文章到底是不是真的写的是他与他儿子之间真实的事情。我对文章中父亲跟儿子约好,如果儿子再犯同样的错误就扇两耳光的事情,非常反感,恶心,甚至愤怒。特别是在文章结尾部分写到的:“随后,在儿子的生活日记中看到这样一句话 ‘今天,我才真正明白了爸爸说的道理,今天爸爸给我的教育是最好的儿童节礼物’”更是让我冷笑不止。这个大沙猪父亲,他一定不知道这个儿童节的礼物就是在儿子的心底买下了一颗仇恨的种子。

心理学已经证明,仇恨是从受难衍生出来的,没有无怨无故,凭空生成的仇恨。来自家庭的和社会的不公正对待(缺乏爱)是造成仇恨心理的深刻原因。

我曾以为,所有的父母都是会打人的。可是,当爸爸要打我,他总是很生气地把手高高举起,却轻轻地落在我的身上。每当我经历这个从害怕到窃喜的时刻,我都会哭。我以为我是被他的大巴掌吓哭的,其实我是被他巴掌下表露出来的爱感动哭的。他爱我,所以不舍得我疼,不舍得我痛。

结婚后我还发现,家婆从不打她的两个儿女,大声呵斥都很少。可是老公从小品学兼优,自信独立。小姑性格开朗,温柔有爱心。他们俩对家婆,对整个家都发自内心地真心爱护,喜欢跟他们相守,喜欢回家,喜欢呆在家里。想想我,从小到大每次外出,我最不想做的事情就是回家。我常常去别的小朋友家过夜,去亲戚家过夜,去同学家住。家给我的感觉不是冷清就是疼痛,再不然就是令人恐惧的争吵和咒骂。

我不想听那些道德君子说:你妈妈打你,是因为她不懂得正确的教育方式,不是她不爱妳;她想你好才会打你,骂你……我在理智上可以接受这个说法,所以我一直愿意养她,尽量对她好。但是,感情上,我永远不可能像对爸爸那样真心亲近她。可以说我不孝,没有良心,跟自己的妈妈还记仇,可这的的确确是我的真实感受。我可以不跟任何人提起,可事实不会改变。家暴,绝对不是教育孩子的良方。

如今,我也为人父母。我从不打我的孩子,可他阳光开朗,内心柔软,喜欢笑,不惧怕尝试。我相信只有善良才会唤醒善良,只有爱才能感知爱。

你可能感兴趣的:(此生最最最痛恨“不打不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