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著里有着众多的人物,各样的人生,就像这个大千世界,就像我们每一个人。
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的主角,小说里的主角则只有那么几个,因为他们的人生最精彩,最能代表芸芸众生的千姿百态。
当我们用心走近他们、感受他们,他们每个人就都是一种至深的人生领悟,蕴含着千般的人生滋味。尤其,是四本书中的这八大人物。
➤红楼:黛玉的“真”,宝钗的“空”
网上曾有一个面向男人的调查,黛玉和宝钗,你最想娶的是谁?80%的票投给了宝钗。这个问题如果换一下,问你最想谈恋爱的是谁?结果必定会反过来。
人,就是这么务实,或者说自私,哪里关系了黛玉、宝钗的好坏呢?
男人们不想娶黛玉,无非是觉得她“作”,爱耍小性子,有时刻薄,总生气,爱哭哭啼啼。愿意和黛玉谈恋爱,无非是觉得她真性情,是天然的女儿态,惹人爱怜,唤起了保护欲。只是结婚了天天如此,便受不了。
男人们想娶宝钗,是一种务实,因为觉得她体贴,得体,不多事,还能干。这些品质放在婚姻里,会很实用。不愿和她谈恋爱,是因为觉得和这样周正的女子待在一起,会少了诸多情趣。
看吧,这就是那种自利的心思。而黛玉始终是黛玉,宝钗始终是宝钗。黛玉身上是一种少女情致,宝钗身上则是成熟女人的风味。细品她们的秉性,就能知道黛玉一身的“真”,她是道家仙子;诗人顾城则说宝钗,她是天性空无的人,屋子里一片雪白,所以像是佛家菩萨。
但她们毕竟都不是完美无缺的人,只是有着那种慧根和灵性。于是她们就免不了要有一些小缺点,譬如有些人说的黛玉的小心眼,譬如另一些人说的宝钗的有心机。其实,那都是极自然的事,是人之常情,本不需太过计较。
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每个人身上也都有别人认为的好与不好,却不能强求一个人把所有的好都占了,也不能偏颇地以为一个人身上就占住了所有的坏。如果肯给自己一份宽容,好成全自己的天性与成长的从容,那么就也该给黛玉和宝钗这样一份宽容。
➤三国:诸葛的“正”,曹操的“奇”
《孙子兵法》中有句话:以正合,以奇胜。放在一个人身上,我们便可以这样理解:有的人就是要正统的,正气一身,正义凛然;有的人就是有点邪乎的,就是爱剑走偏锋,出奇制胜。
正人于是君子,让人尊敬却似乎少了些灵活性;奇人难免使人惊惧,却能收奇效。正,更合于理想;奇,更适于现实。
一正一奇,多么像是诸葛亮与曹操,这两个三国中最为璀璨也最受关注的人物。
千百年来,无数人心中一直萦绕一个问题:智谋与才干皆是人杰的诸葛孔明,为什么不选择三国之主中最为雄才大略和强大的曹操,而选择了看上去最为懦弱无能的刘备?
当我们明白了正奇之理,自然也就有了答案。人说到根子上,最深处的主导是理念和价值认同,对于这个问题的分析和解答不论有多少,尽管或许都有道理,但最根本的仍然还是诸葛与曹操内心最深处的不同。
极具儒家气质的诸葛孔明,他必然要求自己所辅佐之人,要具有正统性,这就是忠;还要是一个仁君,那样自己的所为也才能是仁义的。而刘备尽管弱小,却正好能够满足这些条件——他是汉皇室后裔,性格和作为也都散发着仁义的光芒。
而曹操却恰恰相反,所以诸葛注定不会投向曹操。这就是道不同不相为谋。
从那一刻起,似乎就注定了成败的结局,如同天命。可是又如何?人本就是同时有着现实和理想的不同追求的,只看哪一边分量更重些。却仅此而已,难说对错。假如自己选择的是理想,那么就算一开始就知道会败,他也会义无反顾地作出选择;即使败了,他心中也只是无悔。
➤水浒:武松的“冷”,鲁智深的“热”
武松与鲁智深,无论从性情、心性、战力等哪一方面看,都一定是水浒中最绝顶的两个人物。他们如同一对孪生胎,都仗义豪爽,都神力无匹,都武功盖世;一个醉打蒋门神,一个就拳打镇关西;一个号行者,一个则号花和尚……最后也都出了家,得了善终。
但他们又是不同的,不仅在网友调侃的“鲁智深总是帮助女人,武松总是欺负女人”,更在于他们的气质。武松总是给人冷酷的感觉,但他心中是热的,重情重义;鲁智深一身热血、古道热肠,内心却是清冷的,他比武松更早抽身,征方腊之前就告别梁山众人出了家。
唐代青原行思禅师曾言参禅有三重境界,嫁接到人生上就是:不谙世事的“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沦陷在世事复杂性中的“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和看透后了然的“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第一重是孩童境界,满是赤子之心;第二重是人间境界,人在挣扎中淬炼;第三重是顿悟境界,抽身而出,淡然放下。
鲁智深和武松最终都到达了第三重境界,只是修行的过程不一样——在书中,鲁智深一直处于第一重境界,他有坦荡无邪的赤子之心,毫无挂虑。只是在圆寂之时,才顿悟本我,跨过第二重直达第三重。
武松则一出现就在第二重境界,他有太强的自我,太多的在乎,太多的纠结,只是不耽于此,于是才有那些痛快行事;直至八十善终,才算斩断一切。他需要长时间的修行,是因为需要时间去修补、舔舐和消化那太多的痛苦,太多的伤口,太多的杀戮。
所以,武松与鲁智深的冷与热、外冷内热与外热内冷,并不是他们的不同,而恰恰是孪生的本质所在——恰如阴阳,互异,却又互生,永恒地不离彼此。而他们共同的母体,叫做太极;太极的内涵,叫做圆满。
人,本来就是不同的;人,本来也没什么差异。纵然差别再多,只要心中有着真实与率性的相同质地,便是兄弟;只要葆有这种质地,便就都有成佛解脱的契机。
➤西游:八戒的“曲”,悟空的“直”
如果说武松与鲁智深是孪生,那么孙悟空与猪八戒只能算是冤家。他们也是截然相反的,却没有那种相同的底色。他们也是阴阳,只是那个太极在他们之外,不属于他们。世间的人和事就是这样,本没有完全的合,也没有完全的分,只看缘分的深与浅。
孙悟空与猪八戒的不同,来自于他们的脾气,更来自他们的内心。孙悟空是直道而行的,心中想什么就是什么;猪八戒则是曲线圆滑,如同撒出去一张网,一切尽在掌握中。
孙悟空相信的是道理,猪八戒看到的是现实。他们都将自己的路线贯彻到了底,因为孙悟空够强,猪八戒则够聪明。
结果又是怎样的呢?孙悟空付出过很多的代价,吃过很多的苦头,遭受过很多的误解,得到了很多的不公平,但他最后成了佛。猪八戒似乎一直过得很舒服,最后净坛使者的位置也是个肥差,但终究是未成佛。
这个世界也存在着这样两种人,一种人是孙悟空那样的直肠子、直脾气,凡事只求一个公道,眼里揉不得沙子,满腔理想主义;一种人像猪八戒,世间的规则和价值对他来说都是模糊的,他只关心有没有用,能不能达到目的,是现实派。
在中国社会,孙悟空这种人似乎是不受人待见的,几乎是不会做人和失败的代名词。猪八戒这样的人则很是吃香,努力向其靠近的,永远不乏其人。
但现实中孙悟空那样的人,真的就注定是失败吗?孙悟空告诉我们的是,那要看你够不够强;只要够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最终改变世界,这就是立地成佛。
而那些以圆滑混社会并游刃有余、顺风顺水的人,尽管舒服,却往往最终只能到达不上不下的位置,这就是净坛使者。
所以,假如你是孙悟空那样的人,那么不是你的秉性有错,你只是需要更强。
假如你是猪八戒那样的人,你可以现实和舒服,但要明白不踏实做事,也就意味着根基不稳。
他们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人需要的,是兼收并蓄,并做好其中的平衡。
四大名著里这八个人物,各有不同,却难分高低。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们的性灵都扎得足够深,内心都保持着平衡而纯粹的质地。
若不是这样,便还是危险的,因为可能失衡,可能过分,可能突破底线。因此,做人,还是要有原则、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