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八佾》篇:“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八佾篇第五章】

3.5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杨伯峻:《论语译注》

杨先生将“夷狄”翻译为“文化落后的国家”,即“孔子说,文化落后的国家有君主,还不如诸夏(中国)没有君主呢”。从表面上看,很容易理解为孔子歧视少数民族。很多人甚至把这条语录当做孔子歧视少数民族的证据,实际上是不是这样呢?我看未必。理由有二:

1、“夷狄”具体指部族并不带感情色彩

古时称东方部族为“夷”,北方部族为“狄”,两者合称,常用来泛称除华夏民族以外的各族。类似的称呼还有“南蛮”和“西戎”。可见,“夷狄”只是华夏民族对周边各族按四方方位的不同所定的不同称呼。至于“夷狄”什么时候被赋予了贬义的感情色彩,那是孔子时代以后的事情,暂且不表。

2、本章句子的重点在“有君”与“无君”,而非“夷狄”与“诸夏”

“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实际上强调的是“有君”与“无君”。“君”是干什么的呢?“君”是治理国家的。也就是说,本章还是在强调治理国家。“诸夏”因为有礼仪制度体系,即使没有君王,国家还是很好管理的;反之,“夷狄”因为没有礼仪制度体系,虽然有君王,也相对不好管理。由此看来,孔子强调的是礼仪制度文化的重要性。

实际上,中华民族两千多年以来,也验证了孔子的正确性。虽然我们的民族长时间经历了起起伏伏的混乱状态、朝代更迭,但是我们的文化依旧绵延不绝。所以说,文化不灭,民族就在。中华文明是世界四大古老文明体系中,唯一还没有断裂的文明,是非常了不起的!孔子作为我们中华文明伟大的奠基者之一,其功劳也是不可磨灭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语·八佾》篇:“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