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钦斯,高等教育的保守者还是推动者

赫钦斯是美国著名教育家,也是永恒主义教育流派的代表,出生于1899年的赫钦斯最著名的事迹莫过于担任芝加哥大学第五任校长,推行了“芝加哥计划”,赫钦斯的代表作《美国高等教育》虽然是描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美国大学状况,但对于我国今天的高等教育仍然具有非常值得借鉴的地方。

一、永恒主义教育

谈及赫钦斯就得说当时他们所倡导的永恒主义教育。永恒主义教育流派产生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代表人物是赫钦斯、利文斯通、阿兰等人。永恒主义教育是作为反对当时进步主义教育而存在的,也是对当时社会教育的一种不满。美国的经济危机使得社会萧条,矛盾增多,教育上也得进行反思。当时占据主导地位的教育是进步主义教育,进步主义教育也是从反对传统的教育发展起来的——学生被动学习的方式,进步主义的代表实践有帕克——昆西教学法、约翰逊的有机教育学校、沃特的葛雷制、帕克赫斯特的道尔顿制、华虚朋的文纳特卡计划等等,进步主义教育得以发展壮大的最重要的是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在教育领域中的运动。进步主义教育重视儿童中心、重视活动课程、轻视考试等,在当时逐渐成为美国社会影响公立教育的重要思想。从社会危机必然会思考教育的问题,三十年代开始,美国社会认为进步主义教育所提倡的那种漫无目的、杂乱而无系统的课程 ,以儿童为中心、放任自由的教育方法和组织形式以及没有严明纪律的学校管理,造成了美国教育质量的严重下降,破坏了人们以往较为稳定的心理与社会文化 ,以致引发了这场旷日持久的社会危机。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教育界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意识到教育的重要作用,呼吁要通过教育培养真正的有现代化文化素养的公民,以维持原有社会秩序。永恒主义教育流派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作为进步主义教育的对立面产生的。

二、赫钦斯关于美国高等教育的观点

赫钦斯作为永恒主义的代表,对于当时美国高等教育的看法,主要在《美国高等教育》一书中,这本书是赫钦斯在担任芝加哥校长期间的演讲集,出版于1936年,总共有四个部分。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本书就是:为解决当前美国高等教育的金钱崇拜、对民主和进步的误解、功利主义、职业教育主义、孤立主义及反理智主义,必须实行普通教育,通过阅读名著来训练自己的理智,并使大学由形而上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这三大学院组成,保持学术的独立。

首先赫钦斯论美国高等教育混乱的外部环境,混乱的原因有三点:一是大学追逐金钱,大学容易迎合捐赠者和社会,难以保持自身独立。大一大二的学生似乎成了多余的人。追逐金钱导致武断和机械的教育评估制度。混乱原因二:民主概念混乱。这导致学生被放纵,盲目追求学位,这威胁到了大学的学术自由。混乱原因三:误解“进步”。思辨应成为研究的基础,而非经验主义,后者会引起反理性主义,导向职业教育主义,使大学生只关注当下,为工作做准备,以更好地适应社会,这等于否认了教育应有内容,“大学的需要和公众的情感联合起来就使大学降格为职业学校”。高等教育应追求知识,对大学新生应有所选择。

其次,赫钦斯分析了美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两难困境,主要是专业主义、孤立主义和反智主义的困境,解释来看就是当时大学存在两种冲突——追求知识与就业,赫钦斯认为当时大学兴起了不少以培养特定职业人群为目标的专业,大学的第一个目标现在很可能消失,职业教育要求专业教育,专业教育往往为特定的职业做准备,不利于学生的求知,况且他也认为为特定职业准备的知识很容易过时,大学生应当学习各个学科的一般原则、基本命题和理论,学会理智的思维训练,由专业主义会导致孤立主义和反理智主义的困境,为解决这种困境,我们需要修改专业观。新的专业观要求我们训练学生思考专业的论题,努力追求真理。

接下来部分就是赫钦斯的观点,要实行普通教育。普通教育要求学生接受共同的理智训练,培养人们理智方面的优点,“经过适当训练并养成适当习惯的智力,在任何领域都能发挥重要作用”。为此应当阅读经典著作,掌握人类的理智遗产,从中发掘出我们人性的共同点,学习那些共同的普遍的真理,而非拘泥于当下的经验和发现个体的偶然性,它们不应交由大学来办。我们应通过阅读经典名著来进行永恒的学习,“因为这些学习会发掘出我们共同的人性要素,因为它们将人与人联系起来,因为它们将我们与人类以往的最佳思维联系起来,因为它们是进一步学习和理解世界的基础”。这句话也是经常被用来形容永恒主义教育思想的话语。赫钦斯认为的普通教育课程要涵盖西方名著中的阅读、写作、思维和说话的艺术及数学,它能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为高深的学习打下一个基础,并能守住大学的独立。赫钦斯也是根据这种思想在芝加哥大学进行改革,实行普通教育的“芝加哥计划”,这也是一种比哈佛大学通识教育更早的一种实践。

最终一部分则是赫钦斯认为的美国高等教育的革新处,高校要重视理智训练,重回形而上,高等教育在于追求智慧。赫钦斯认为大学将由形而上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三个学院组成,系科制度和专业学院将消失。大学可附设研究性研究所和技术性研究所,前者承担事实资料的收集工作,后者将专业实践传授给年轻人。这样就可以解决职业教育主义、孤立主义和反理智主义的困境,使高等教育恢复秩序,使大学成为一个真正的学问中心和创造性思想的发源地。

三、芝加哥大学的改革

从赫钦斯在1929年担任芝加哥大学校长到1951年辞去校长,开始不断的改革行动。主要有改革当时管理制度,确立了校长的权威;改革系科制度,建立学院制;改革课程模式,实施“芝加哥计划”:即通识教育;还有重科研、重教师素质、营造自由的氛围等方面的改革。可以说通过赫钦斯的改革,在近二十年的时间里,芝加哥大学飞速发展,有人总结来看“赫钦斯任校长期间,芝加哥大学在全美排第一的系最多。《幸运》杂志1939年撰文指出,如果按美元所产生的科研教学效益来评判,芝加哥大学比谁都高,包括哈佛在内。当赫钦斯 1951 年辞去校长职务时,每 15 个名列《美国科学名人》中的科学家、每 11 个名列《教育界领袖》中的教育家、每 10 个名列《美国学者通讯》中的学者,就有一名是芝加哥大学校友。”赫钦斯改革大学,建设通识教育,被认为“奠定了美国现代大学两大基础:通识教育和学术研究”。对于这两个方面的评价,比较值得认可的是通识教育的奠基。关于学术研究的奠基来看,既然是奠基,说明具有创造性,仔细来推还是只能从洪堡改革那里开始,洪堡的改革确立了大学的职责不仅仅是培养人才,还有学术研究的功能。这方面,赫钦斯应该是帮助美国重拾学术研究的重要性。

比较有意思的就是杜威也曾在芝加哥大学任教,还创办了芝加哥实验学校,后因校长哈珀的对于杜威实验的一些反对,杜威才离开芝加哥大学在哥伦比亚大学进行他的教育和哲学实践。杜威在哥伦比亚大学的活动对当时的中国影响也特别大,诸多留学生毕业于哥伦比亚师范学院回国后成为教育实践的中坚力量,比如陶行知、陈鹤琴等人。一般也认为1917-1918年之后,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的诸多毕业生在中国教育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最近看傅斯年的思想,他就把当时中国教育的问题归咎于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的影响,他认为教育学应当是培养专业教师的副科,而不是主科。还有一些趣事就比如胡适当年卸任驻美大学后,赫钦斯也曾邀请他到芝加哥大学任教;当然,还有一点也让人称赞,赫钦斯和施特劳斯对一些问题的共同思想使得赫钦斯能够邀请施特劳斯于1949年加入芝加哥大学,施特劳斯到芝加哥大学后,复兴了古典研究,使之成为美国的政治哲学研究重镇,今天国内研究政治哲学的一般认为当前西方有两条政治哲学的路线,一条是施特劳斯的政治哲学,一条是罗尔斯的政治哲学,国内对这两家研究的研究重镇主要是吉大、武大和人大。施特劳斯在芝加哥大学任教近二十年,对芝加哥大学的政治哲学地位提升作用巨大,能够在政治哲学领域匹敌哈佛。

赫钦斯在晚年还有一本代表作1968年出版的《学习化社会》,这本书最主要的就是赫钦斯后来教育目的的体现,他认为未来的教育不是为了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的人才,教育主要是为了学生人性的完善,使之成为一个人。这种思想仍然体现出他的一种重视经典的观点,人性的完善是通过对知识和智慧的追求来达到,获得知识和智慧,只有在社会中人人自由的接受教育,接受普遍的知识,形成自己形而上的批判力。也鉴于这种对古典知识、自由的思想,有人也把他称为“美国保守主义思想之父”。对于赫钦斯的提倡读永恒的名著的观点,今天是否还在借鉴,芝加哥大学今天还有一个芝加哥大学社会思想委员会,参加这个委员会的人很厉害,也使得它比较出名。当然这是一个没有明确专业和学科的机构,进去就是读书特别是名著,然后讨论,甘阳说在这个委员会里“学生们皓首穷经,一待十年以上是家常便饭,十五年以上的都大有人在”,难道这就是这种对普遍知识追求的一种形式?

赫钦斯对美国高等教育的反思,特别是职业教育和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等,对今天我们大力倡导创新创业教育的高校来说,是否有值得反思的地方?虽然,我们的大学已经很多年不去引领社会的思想潮流了,但最终的目标不能向职业教育靠拢,分层次的大学需要有不同的教育理想,最好的大学就要培养具有社会理想和责任的精英,大学也不应该是官僚的生产地,对于大学精神这方面,虽然研究汗牛充栋,实践却不容乐观。

你可能感兴趣的:(赫钦斯,高等教育的保守者还是推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