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对孩子不停的要求…

 

湉湉太可爱了叭

  每一位曾经的孕妈妈,期待孩子出生后的第一重要是什么?

  我想,一定是“孩子只要健健康康的,比什么都重要”!

    可是当孩子3个月时,我们把他的大拇指从他嘴里拉出来,告诉他“不能吃手”的时候,他收到的是:我不好,我不行,我弱小无能......

  孩子1岁时,他直接伸手去抓菜吃,我们把他的手拿开,告诉他“不能用手吃”的时候,他收到的是:我不好,我不行,我弱小无能......

  当他3岁时,他不愿意跟邻居打招呼,我们神色紧张地告诉他“要有礼貌”的时候,他收到的是:我不好,我不行,我弱小无能......

    当他8岁时,作业怎么都写不好,考试总是不过90,我们瞪大眼睛问他“你到底是怎么学的嘛,甚至拍着桌子问“为什么没有遗传一点优秀的地方”他收到的是“我不好,我不行,我无能!”

  当他15岁,紧闭的房门,反复卸载的游戏,妈妈不得其门而入,心疼而又着急,

  可是,亲爱的家长朋友们,孩子心里的那道门,在表达孩子怎样的潜台词呢?弄明白这个,才能慢慢打开孩子的心门,重新进入孩子的世界啊!

    无论我们的方式是坚硬的还是柔和的,只要我们的态度是否定性的、评判性的、以家长意愿为主导的,孩子收到的潜台词就是“我不好,我糟透了”——孩子每天从我们这里收到的“你不好,你不行”的潜台词有多少呢?十年下来,也许数以万计!

有人喜欢、愿意收到这样的评价和感受吗?


我是谁?

  于是,他会形成两种基本认知:

1.他和世界的关系:这个世界是充满伤害的(对幼儿来说,妈妈就是他全部的世界,孩子在和妈妈的链接关系里建立起来的认知,是他链接其他一切人事物的基础,孩子从妈妈的反应里收到的安排、提醒、要求......对孩子来说都是对他感受层面、精神层面的剥夺和伤害)。

2.他和自己的关系(即自我低评价):我不好,我不行,我弱小无能。

这样的认知会让孩子处于沮丧、恐惧的感受和心理环境中——孩子无法面对这样感受和心理环境,于是,他就会开始以各种方式逃离:

1. 求好:尝试着努力学习

可是,学习确实是一项充满挑战的工程,内心已然根深蒂固地认为“这个世界是充满伤害的”和“我不好,我不行”的孩子,他会把他面临的一切具有挑战性的事情都自动化地蒙上“受害”的色彩,他会认为自己的被迫的!

所以,对孩子而言,他当前面对学习时,通常就面对了“学习技能障碍”和“心理障碍”的双重障碍!

所以,当他面对一丁点挑战,这些挑战在孩子眼里就会被数倍放大,变成了不可逾越的天堑!

2. 逃避:逃避面对学习、面对父母,甚至逃避面对整个世界

除非孩子确实在学习、考试这方面具有超高智商和天赋,否则,背负了浓重的自我低评价孩子,他无法面对每周有考试、天天有作业、语数外理化生政史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密集挑战——别忘了,每一项挑战,对他来说都是被迫和受害。

于是,孩子就会开始总是闭门不出、装睡、装关机、装听不见、玩游戏——很多父母感叹说“真希望回到没有手机的时代”,不,就算没有手机,内心充满自我低评价、恐惧、沮丧的孩子,他照样会以跟他所处的时代相匹配的方式来逃避自己和父母的关系、和学习的关系!

3. 叛逆:表达攻击性

通常,孩子到了青春期/青春前期,因为身心方面的巨大变化,孩子长久压抑的攻击性会爆发出来:要么攻击自己,比如自残、自杀;要么攻击父母,比如吵架甚至打架;要么攻击旁人,比如在学校打架斗殴,混黑社会。

如果我们一直在以“给孩子恐惧、嫌弃、否定”的方式,向孩子“要”,孩子生命发展的基本轨迹,基本逃离不了以上三种形态。

  那么,如果不向孩子“要”——我们又当如何进行我们的家庭教育,如何跟孩子沟通?

  就需要家长朋友们去花时间精力学习系统的育儿知识,或者来参加我们的正向养育家长陪伴营啦,从“人性的需求和规律”这个底盘出发,解读家庭教育这个课题  。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果我们对孩子不停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