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三章》导学案
主备人:焦玉玲 审核:八年级语文备课组
第六单元
精彩开篇词
人应该有怎样的品格与志趣?本单元的几篇古代文从不同角度回答了这一问题。它们或以睿智雄辩论述人生理想与担当,或以奇特想象寄寓不凡的追求,或以生动事迹彰显人物品格,或以诗意语言书写人生感悟与思考。阅读这些经典作品,要用心去感受古人的智慧与胸襟。
单元目标
1.课标研读
(1)反复诵读品味,提高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2)阅读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3)注重积累文言词汇、感悟人物品格和运用文言知识,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4)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5)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2.单元技法指导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大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熟读课文,积累常见文言词语和名言警句,背诵重点段落。
(3)从不同角度感受古人的智慧和胸襟,提升自己的精神品格。
《孟子》三章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教学重点
学习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课时安排】三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新课导入
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他反对不义的战争,主张君主要广施“仁政”。他的这些主张,对于我们今天建设发展和谐社会是有其进步意义的。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宣传其政治主张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板书课题)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阅读课文,圈点课文生字词。
米粟( ) 亲戚畔( )之 域( )民
2.理解课文的重点词语。
(1)重点实词
城:
郭:
寡助之至:
池:
兵革:
顺之:
(2)通假字
亲戚畔之( )
(3)古今异义
委而去之( )
委而去之( )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亲戚畔之( )
(4)词类活用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
3.朗读指导。
注意排比对偶句的朗读节奏: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4.写出下列句子的译文。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3)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5.相关链接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学派最有影响的大师,后人将他和孔子并称“孔孟”,有“亚圣”之称。他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子“仁”学的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并借此游说齐、梁等国,曾一度为齐国客卿。当时天下以互相攻伐,富国强兵为能,因此视其主张为迂阔,远离实际,不予采纳,因此在政治上没有什么成就。他退而讲学、著述,他的学生们记录他的言行,成为《孟子》七篇。
《孟子》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先秦杰出的散文著作之一,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宋代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编在一起,称为“四书”。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出于对当时执政者贪婪残暴行径的愤慨,对挣扎在苦难中人民的同情,对别家学说的敌视,对贯彻自己主张的强烈愿望,以及那种“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救世责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刚厉、理直气壮。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读通文意
(1)结合注释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2)小组讨论,质疑、解疑。
(3)积累文言知识。
(二)文本探究
读课文,思考探究
1.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哪些?最重要的是什么?
2.为了引证自己的观点正确性,作者列举了哪两个例子?这两个例子分别从哪两个角度提出的?
3.本文论述的是不是军事问题?理由是什么?
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都是作者的观点,哪句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5.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
四、课堂小结
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然后摆事实、讲道理逐层深入地进行论证。“人和”,就是文中的“多助”和“天下顺之”,即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这反映了孟子的“仁政”思想,同时也向我们提出了团结协作精神的重要性。
五、板书设计
六、拓展延伸
孟子名言
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译文】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
2.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译文】称一称,才晓得轻重;量一量,才晓得长短。
3.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译文】人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4.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译文】即使有一种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再生长的。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富贵不能淫》
一、新课导入
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那么是不是只要是男人就可以是“大丈夫”呢?我们现在一起来看看亚圣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阅读课文,圈点课文生字词。
公孙衍( ) 丈夫之冠( ) 淫( )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理解词语
1.重点实词
(1)岂不诚大丈夫哉( )
(2)丈夫之冠也( )
2.古今异义
(1)以顺为正者( )
(2)父命之( )
(3)与民由之( )
3.词类活用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
(二)翻译句子
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2.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3.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三)整体感知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为了证明中心论点孟子采用了什么方法?
(四)深层探究
1. 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是怎样的?
2.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有什么不同?
3.孟子认为,大丈夫怎样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四、课堂小结
孟子关于“大丈夫”这段名言,句句闪耀着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光辉,在历史上曾鼓励了不少仁人志士,成为他们不畏强暴,坚持正义的座右铭,直到今天,当我们再读课文时,似乎仍然可以听到他那金声玉振的声音,但在灿若星河的古代文化中,也隐藏着某些封建思想的糟粕,比如妻妾制度,三从四德等,所以我们要学习辩证地看待问题,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五、拓展延伸
每个人心目中都有自己大丈夫的标准,肯定珍藏着许多大丈夫的光辉形象,谈谈你所了解的大丈夫形象,举例说明。
六、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新课导入
有一个经典故事道理十分深刻,说的是有一只青蛙第一次不小心掉在了一口正煮着水的锅里,恰好水已经开了,青蛙吓坏了,使劲一跳,逃离了险境;第二次,青蛙又犯了同样的错误,又掉进了那口锅中,同样的锅里也在煮着水,不同的是,这次水还没有煮开,青蛙觉得还挺舒服:这个热水澡洗得好呀!结果呢?——青蛙熟了!也就是说,青蛙在开水里逃生,在温水中死亡。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古人的经典中寻找答案吧。(板书课题)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点课文中的生字词。
舜( ) 孙叔敖( )
畎亩( ) 傅说( )
鬲( ) 奚( )
法家拂士( )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节奏划分
(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二)理解词语
1.重点实词
(1)舜发于畎亩之中( )
(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
(3)管夷吾举于士( )
(4)百里奚举于市( )
(5)征于色( )
(6)而后喻( )
(7)入则无法家拂士( )
(8)出则无敌国外患( )
2.通假字
(1)曾益其所不能( )
(2)衡于虑( )
(3)法家拂士( )
3.词类活用
(1)苦其心志( )
(2)劳其筋骨( )
(3)饿其体肤( )
(4)空乏其身( )
(5)所以动心忍性( )
4.一词多义
①行拂乱其所为( )
(1)拂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 )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 )
(2)于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③而死于安乐也( )
(三)翻译句子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四)整体感知
1.找出文中阐述作者观点的语句。
2.第一段在文中起何作用?
3.第二段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
(五)深层探究
1.围绕本文的中心论点,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2.第一段哪些句子讲述的是一般人的成长历程?讲述的是一个什么道理?现在人们常说的哪些话与这个道理相同?
3.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理解。
(三)比较阅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两篇文章都是小短论,请从主题、结构等方面比较一下它们的异同点。
四、课堂小结
孟子认为人才是艰苦环境造就的,有了艰苦环境的磨练,才能使人性格坚韧、顽强,才能担负重大的使命。希望同学们也能明白这个道理。《〈孟子〉两章》,笔带锋芒,语言犀利,气势磅礴,善于说理,手法多样,论证严密。这些特点对于我们今天读写议论文具有多方面的指导作用和借鉴意义。孟子的政治思想对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仍有一定的教益。“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希望大家悉心体会,思有所悟,学有所获。
五、板书设计
历代名臣成长史——才能从磨炼中来
造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