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烟散入五侯家,韩翃的《寒食》想表达什么,是讽刺宦官吗?

前言

韩翃的这首七言绝句《寒食》也叫做《寒食日即事》,是其最重要的代表作。他还因为这首诗而获得意想不到的晋升,成就一番君臣之间的佳话。

关于这首诗的含义,历来众说纷纭,有不少名家认为,其中有讽喻之意。

一、皇帝大笔一挥,与此韩翃

建中年间,唐朝德宗皇帝李适(kuò)在位时,缺少一个起草文书的人,中书省的人选都不太合适。大臣们犯了狐疑,干脆问皇帝自己有没有看好的人。德宗皇帝说:这个职务给韩翃吧。

大臣们下去一查,又犯难了,因为当时有两个韩翃,于是把两位都报了上去。皇帝见了御笔批复道: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青烟散入五侯家”,与此韩翃。

此时的韩翃已近迟暮之年,同僚们大多是新来的年轻人,都不太尊重这个老头子,据《本事诗》记载:

时韩已迟暮,同职皆新进后生,不能知韩。共目为恶诗韩翃。翃殊不得意,多辞疾在家。唯末职韦巡官者,亦知名士,与韩独善。一日夜将半,韦扣门急。韩出见之,贺曰:员外除驾部郎中,知制诰。

当时只有一个姓韦的小芝麻官与其关系不错,他得知这个消息时,半夜就赶来报喜。韩翃一开始还不相信。后来说到这首《寒食》诗的时候,韩翃还才半信半疑,结果,早晨就接到了通知。

韩翃因这首《寒食》而被皇帝赏识,后来官至中书舍人,成为大历十才子中职位最高的人。

二、青烟散入五侯家

《寒食》这首诗只有短短的四句,前2句写景,同时说明了时令: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后面2句,才是这首诗的主旨:

日暮汉宫传蜡烛,青烟散入五侯家。

寒食节是一个传统节日,为了纪念介子推,这一天家家户户禁火。寒食后重新生火,被称为“新火”。苏轼在《望江南·超然台作》中曾经写道: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日暮汉宫传蜡烛,时辰一到,皇帝赏赐新火给大臣 。首先收到皇帝赏赐之人,自然就是皇帝最为亲近、朝中最为显赫的人物了。

可见,青烟散入五侯家,这个五侯并不是随随便便的一个称呼。

三、“五侯”寓讽

《寒食》中的五侯,是一首诗中的关键意象。

大多数诗评家认为,这里的五侯,是指汉桓帝在一天之中封了五个宦官为侯,世称五侯。

东汉时期,梁冀以外戚身份专权近二十年,扶持过三位皇帝上位。相权威胁到君权的时候,自然会产生矛盾。汉桓帝羽翼丰满之后,设法诛灭了梁冀。

在这次行动中,宦官单超、左倌、徐璜、具瑗、唐衡五个人立下了大功,因此被皇帝同时被封侯。

从此,朝政大权从外戚落入了宦官手中。

而唐朝的灭亡,很大的原因也是由于中唐以后的宦官作乱。因此这首诗中的“五侯”二字,很容易引起读者的联想。

从整首诗来看,是一派祥和的面貌,但是结尾一句中的五侯二字,却暗含讽喻。

四、唐德宗对于宦官态度的转变

唐德宗李适(kuò)在位前期,信任文武百官,严禁宦官干政,甚至在他即位的当月,就将掌握大权的宦官刘忠翼赐死。

建中四年时,发生了"泾师之变",唐德宗信任的禁军武将竟然没有召集士兵守卫,反而是身边的宦官保护了他。

唐德宗从此对于宦官的态度产生了变化。

李适重返京师后月,就将神策军分为左右两厢,分别有宦官统领,宦官的权利又一次得到了增加。

建中(780年正月-783年十二月)是唐德宗的年号, 泾师之变发生在建中四年。据说唐德宗欣赏韩翃时,大约也在建中年间,当时的唐德宗,应该还没有重用宦官。

清代学者吴乔在《围炉诗话》中说:

“唐之亡国,由于宦官握兵,实代宗授之以柄。此诗在德宗建中初,只‘五侯’二字见意,唐诗之通于春秋也。”

通于春秋,即春秋笔法,诗人用五侯暗指宦官专权。

结束语

唐代宗是唐德宗的父亲,代宗被宦官李辅国等人拥立为帝。在唐代宗的时期,宦官开始掌握兵权。

这首诗中的五侯讽喻之意,唐德宗或许并没有多想,只是把五侯当做宠爱的大臣吧。

泾师之变后,皇帝转变了对于宦官的态度,也许还更欣赏这里的“五侯”吧。

@老街味道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王维笔下的王孙另有深意

你可能感兴趣的:(青烟散入五侯家,韩翃的《寒食》想表达什么,是讽刺宦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