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的赞歌——观《走出非洲》有感

如果我会唱非洲的歌,
我想唱那长颈鹿,                                以及洒在它背上的新月,
唱那田中犁铧,                                    以及咖啡农淌汗的脸庞,
那么非洲会唱我的歌吗?                 
                      ——卡伦·布里克森原著

作者与原著


、作者与原著               

这是卡伦 布里克森在《走出非洲》原著开篇的一首诗,1931年走出非洲后,她再也没有踏入非洲,但在魂牵梦绕中,她却一直活在了非洲那片广袤伟大却又充满着原始灵气的大草原,从未走出。这部自传体小说就是那些梦的结晶,发表于1937年。

布里克森是丹麦现代杰出女作家,长达30余年的写作生漄中,曾两次获得诺贝尔奖提名,与安徒生并称为丹麦的“文学国宝”。1962年,卡伦·布里克森在鲁斯特去世,享年77岁。

在回忆散文《走出非洲》中,布里克森对欧陆现代文明所持的批判态度隐含其中,字里行间充满着对非洲当地人民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自然风光的深切理解与热爱。整部作品流露着对原始非洲丛林深深的眷恋。

导演西德尼·波拉克必是洞悉了作者那份情怀,于1985年用电影《走出非洲》带我们走进非洲,走进布里克森笔下的世界,使广大观众得以从不同的视角来愐怀和纪念这位优秀的作家。

这是对英雄的礼赞

作者生平


  二、 影片制作背景

《走出非洲》是导演 西德尼·波拉克根据丹麦女作家卡伦·布里克森的同名自传体小说改编拍摄而成,正式放映于1985年4月17日,那天正好是布里克森的生日,这是导演对作者无尚的崇敬。

它是一部男性视角下讴歌女性成长的英雄赞歌

据说导演花了两年时间研究原著和故事的核心,最终在编剧摩尔特利德基的帮助下,以卡伦·布里克森的同名小说为蓝本,大量揉入了作者的传记素材,同时结合另外三部小说,共同制作为一部文艺爱情片。

最终布里克森17年的非洲居旅生活故事,被导演精心制作为3小时的电影,分成六幕,用老年布里克森那苍老而温润的七段独白串联,以作者读信回溯的方式不断向观众传达信息,把影片和原著作了非常巧妙的整合。

影片一举荣获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摄影、最佳艺术指导,最佳配乐等七项大奖。从影片制作来看,这其实也是导演的一部英雄之旅,他超越了以往好莱坞的商业氛围,在非洲大草原精心制作此文艺爱情片,又一次迈上事业的巅峰,将他推上了最佳导演和最佳影片的宝座。

导演和影片

、电影部分

                            电影梗概

影片讲述了女主凯伦在一战期间,为了得到公爵夫人的头衔,只身远嫁肯尼亚,在非洲大草原经营农场的一系列生活故事,在得与失的体验中,生命获得最终的蜕变与超越,乃至最后的升华。

她的婚姻,她的农场,她的爱情,非洲大草原的恢宏,交响曲、亡魂曲、殖民地文化的冲突,各种隐喻、象征、与土著人原始性的对话……影片中有太多太多精彩之处,但最让我为之动容的还是女主蜕变的英雄之旅。即便影片初映距今已有几十年,而原著也远在二战期间写就发表,如今观看,仍有划时代的意义,好像看到了我们女性共有的梦

若把影片中所有的故事、布景、人物、都当成是女主内心情结外化的呈现,这就是一个梦,实实在在地发生着的梦。


                      梦境始于愿望

“我在非洲有座农场…我在非洲有座农场…我在非洲有座农场。”老奶奶喃喃自语般的旁白在耳边回响,缓缓地拉开了电影的序幕,由此,奠定了故事关于得与失的基调。

一战期间,丹麦富家女凯伦,为了公爵夫人的名誉和头衔,想与远房表亲成婚。一开始便被弟弟戏弄,发觉后很失望,又与哥哥布鲁尔进行权钱交易。最后冒失而草率地带着她丰厚的嫁妆,只身前往非洲大草原,只为那一声公爵夫人。

开篇便佩服她的冒险精神,但更多的还是好奇与疑惑: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女子?她到底想获得什么?寄托在公爵夫人愿望下的是一颗怎样的心?

随着一声枪响,天空一只飞禽应声落地,我知道了,这是一位果敢而勇猛的女子,她想要主动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不愿过成世俗的样子。

我想要一个农场                                    我想要做一位公爵夫人
我想要一个爱我协助我的丈夫
我想要一个温馨的家
我想要一个孩子
我想要办一所学校
我想要得到人们的敬重
我想要得到为当地人谋求福址
我想要一份浪漫的爱情
我想要一个永久陪伴左右的恋人          ……

这些是影片中女主在故事发展中呈现的愿望。许下心愿,就像串起了一连串的珍珠,给生命故事带来鲜活的能量和顽强的意识,主角从此开启冒险之旅,在艰难行走中获得宝贵的生存经验,这是一段奇妙的英雄之旅


                        故事的旅程

现实总是在得与失之中跌宕,在爱与恨之间冲突,在想要与得不到之间挣扎,一波三折。

虽然成婚了,丈夫却第二天就离家出走,从此把家当成旅馆;好不容易学习独立打理家与农场,送物资上前线,获得所有男人的佩服,包括丈夫,却在丈夫的温柔缠绵中得到一生的病痛——梅毒;病情痊愈,家庭看起来走向温馨稳固的时候,绚烂如昙花一现,丈夫出轨了,她把他赶出了家门;独守空房时,迎来了相知相恋的爱人,满腔的温柔也留不住天性自由不喜安稳的爱人,他也如候鸟般来去自由;放下所有期待,苦心经营农场,却在最丰收的年程,一场大火毁灭了这一切;最终,爱人被她的执着与坚韧所打动,想要放弃自己一贯坚守的自由,甘愿永远相伴相随的时候,坠机死亡了。

绚烂的烟火消逝就在一瞬间,五彩的肥皂泡破灭也在一眨眼,可凯伦梦想的破碎,却是如此沉重而响烈,忙碌与憧憬了多少个日夜,嗡地一声,碎了一地。

这是一部悲剧,却是生活的本质,在悲剧中看到人性的艰韧与顽强,女主因此而一点一点发生蜕变

女主凯伦不仅学会了亲自打理农场,获得丰收;与土著人关系融洽,收获他们的喜爱和敬重;上前线送物资,与狮子猛兽战斗,让所有的男性肃然起敬;农场尽毁,淡然接受,一无所有的时候她才知道没有什么东西是生前带来,死后能带走的,但她仍然不惜下跪为当地土著人求得一块居住地;最后痛失恋人,让悲伤流淌,镇静地处理后事,临走前,曾经歧视女性的男人们举起了崇敬的酒杯。

个中精彩,唯有亲临观影方能体会。


观影的同时,深深为之震撼,崇敬油然而生。

这种人生的跌宕起伏或许是常态,让每一个有着丰富人生阅历的人在观影的同时对主角或故事产生深深的共鸣,跟随主角的人生故事,象坐过山车一样,为其喜,为其泣,为其感动。

跳出影片,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好莱坞经典的英雄之旅模式。旅程如此坎坷,何人助之?何人绊之?


愿望像一把钥匙,打开了行动的大门,为了达成目标,主角聚集内外能量,吸引着发生各种境遇。整个影片分成鲜明的两极,助力和阻力时而冲突对立,时而纠缠不清,时而反转相向。

                            布鲁尔

他是女主非洲之旅当中重要他人之一。

故事始于1913年的丹麦,女主感觉被情人汉斯骗了,在那崇尚处女的年代,留在丹麦将得到惩罚,可能作为老姑婆一辈子嫁不出去。于是,想要改变的愿望出现了,一开始显得有些天真和愚腐。不过,不管愿望是什么样的,都是内心渴望中流淌着的即将喷发的能量,它必定会外化。

它为主角带来了信使,那就是女主情人的哥哥布鲁尔。但这个信使却不是个正派人物,一个不折不扣的小丑,女主为了达成愿望,和他进行一场利益交换的婚姻。


我想要……,却偏偏……,给故事带来巨大的张力,也给生命带来撞击性的能量。

婚后作为丈夫的布鲁尔,没有一天给她带来安稳和温情,一次又一次地扮演小丑,看起来自私自利、浪荡放纵,又狂妄不羁、飘浮不定,甚至敲诈勒索、危言逆行,让人忍不住想要唾弃,深深地同情女主。

但他无疑是女主人生故事的信使和领路人,他是愿望开启的关键人物,虽然在愿望实现路上变成了反派人物和绊脚石,带给女主无穷的失望和愤恨。可从某个层面讲,也正因为他带来的等待和伤痛,女主才一点一点变得坚强,变得艰韧,变得无所畏惧。


                          丹尼斯

丹尼斯,是女主心心念念的恋人,是导演借此展开爱情故事的男主角。

影片以倒叙的形式,向已逝恋人讲述他们之间的故事,带有无尽的怀念和眷恋。开篇便简述了恋人的特点,他自由洒脱,品味高雅,喜欢狩猎,爱原野爱动物甚过爱人。


初到非洲,女主第一个遇到的重要他人就是丹尼斯,那时,他不过是个偶遇的路人。随着女主在农场落稳脚后,他便成了朋友,他很喜欢听女主讲故事,并且送给女主一支钢笔。当女主去前线送物资,其他的人都劝她不要前行时,只有丹尼斯懂她的勇敢和无畏,以及无人能劝阻的执着,送给她第二个礼物——指南针。

这个礼物把故事引向深处,为英雄进入最深的洞穴埋下了伏笔,喻示着他们人生目标和方向的不确定性,因为这个指南针是坏的,并不准确。

女主送物资与丈夫相会后得到惨痛的教训,染上了难以启齿,而且有可能无法痊愈的梅毒。影片至此,女主好像走到了人生的绝境。他们之间似乎也没有了相恋的可能,各自朝向不同的方向,就像那个坏了的指南针一样。

但故事总是绝处逢生,女主病情痊愈又回到非洲,享受了短暂的温馨家庭生活后,又一次因大夫的公然出轨而绝裂。与丈夫分开后,丹尼斯正式走进她的生活,像导师一样引领她深入非洲原野,教她狩猎,教她如何与野兽相处。

他们相恋后,丹尼斯又送给女主第三件礼物——一架滑翔机,可以在高空以上帝的眼光俯瞰整个非洲草原,整个大地。他仍旧是她心目中的导师,即便最后两人出现婚姻价值观的强烈冲突,在每次得到又失去的循环体验中,农场失火,爱人坠机,最终只得学会站在上帝的眼光看着命运流转起伏,淡然接受老天安排的一切。

他,无疑永远是她心目中的恋人和导师


四、 综合性反思

电影中女主经历17年的非洲之旅的打磨,不断蜕变成长,红花在绿叶的映衬下得以完美的绽放。

在她生命中出现的重要他人,欺骗玩弄感情的汉斯也好,交易性自私自利的布鲁尔也好,洒脱自由不愿被束缚的丹尼斯也好,都无一例外成就了她的蜕变。

而原著作者,经历了重要的一段青春岁月后,在持续31年的写作生漄中,最终获得丹麦国宝级作家的称号,谱写了自己的英雄之旅。

戏里戏外,凯伦都完成自己的人生蜕变与升华。

这是一部男性视角下的女性英雄赞歌,假若我们超越男性女性的偏见,你会发现,这是一个生命本能的完善之旅,是我们每个人都在有意无意经历着的英雄之旅。

丹麦布朗

你可能感兴趣的:(英雄的赞歌——观《走出非洲》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