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读《高手》阅读分享11

科学,看待世界的全新角度---《高手》---阅读分享11

昨天我们分享的是面对人生的不确定性以及个人对生活的理解需求,如何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的话题。今天,我们继续阅读第六章的最后三个小节。从245页一个大尺度的话题到263页的老王的体能和老张的灵感。

1.按比例放大思维

很多时候我们想问题会按照自己以往的经验与认知来做出判断。

比如,有个众所周知的笑话是这样讲的:古代有个人想象皇帝过什么样的生活,他想到自己每天用铁锄头种地干活,而皇帝的条件肯定好很,那么皇帝大概使用金锄头来干活的这个人,不知道当财富增加的时候,人的生活方式也会发生变化,不能单纯的按比例放大,大了就不一样了。

现在我们会听到有人说中国的公务员的人数太多了,公务员都是纳税人的钱,供养的自身并不生产财富,这样的人岂不是越少越好?汉朝的时候是8000个人养一个公务员,唐朝3000个人养一个公务员,明朝2000个人养一个,到了清朝时,1000个人养一个公务员,而今天的中国则是18个人养一个公务员,这不是国将不国吗。

如果你明白,不能按比例计算这个道理,就会发现现代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都与古代完全不同,也许现在中国公务员人数的确多了,但我们不能要用小尺度的事情去推测大尺度的情况,这就特别容易犯皇帝拿个金锄头的错误。

有人说过,宏观经济学如果只留下一句话,那就应该是国家不是家庭。是我们总喜欢用家庭的事去类比国家即使家庭内部都是熟人关系,而国家中主要是陌生人关系,这两种结构使用的规律完全不同,自大国怎么能如烹小鲜呢。


2.自私于自利

中国文化对于道德的论述中,孟子说要“舍生取义”,孔子说要“仁者爱人”,亚当.斯密说人要“自利”。

“自利”跟“自私”是两个概念,“自私”是根本不考虑别人的利益;“自利”是优先考虑自己的利益,但是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也愿意帮助别人。

事实上“做个好人”本来就是个人利益的一部分。有人认为做好事是出于同情心,“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我们都应该有同情心。

但亚当.斯密并不这么看,斯密认为同情心根本战胜不了自利心,自利永远都是第一的,那么我们为什么还想做个好人呢?

斯密说:“因为我知道世界很大,而我自己很渺小,认识到这一点,我就会有一种想要获得荣誉的愿望,如果我毫无荣誉感,只顾自己,别人就会看不起我,这样的人生,就没啥意思。”

我们的个人利益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还包括别人对自己的“观感”这一项精神追求。更进一步,这个利益还可以,包括“自己对自己的观感”,哪怕没有别人在场,我们也可以想象一个虚拟的人在看着我们做决定,而我们不想让这个虚拟的人——其实就是我们自己——看不起自己。

人天生不但希望被爱,而且希望自己是个值得爱的人。只要你不把名利作为唯一目的去追求就好。

孔孟之道要求我们“爱人”,而亚当.斯密在研究我们怎么才能“被人爱”。这就是一个经济学家,在帮我们分析得失。

事实上我们就从这个自利的目的出发,也能做出非常好的个人道德选择。

亚当.斯密这套道德的说法有相当严密的逻辑结构:

(1)人要追求自利。

(2)自利,就要被爱。

(3)被爱,还得值得爱。

(4)能够被爱,名利不是个好方法。

(5)好方法是智慧和美德。

这就是一个理性人的道德,他自成体系。道德不是圣人强加给我们的教条。道德不是满足自己情感诉求的方法。道德,可以是一个理性人的自利选择。

3.亚当斯密的处世之道

亚当斯密从个人利益出发,去推导一套道德选择,帮我们找到一个处事之道,我们的目标是既要“被爱”,又要做一个“值得爱”的人。

01.得体

什么叫得体呢?就是你做事最好能符合别人的社交预期。

也就是绅士社交,基本要求是大家同步。我们对不同的东西有不同的同步要求。

艺术欣赏方面对同步要求没有那么强烈。

对同步要求比较高的是感情方面——发生在我身上的悲剧,我希望你同情我,发生在我身上的好事,我希望你也跟我一起高兴。

02.美德

更高的要求是美德。亚当.斯密说美德有三个方面。

第一是谨慎。这意味着我们应该诚恳、老实、少说多做,千万不能高调张扬、夸夸其谈,这样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但在与陌生人打交道时,就得搞点自我推销。

第二释正义。这是一个非黑即白的严格要求,非常简单,就是你不能伤害别人。

第三是仁慈。仁慈要求我们主动做些好事去帮助别人。跟正义相比,仁慈不是非黑即白,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没有严格的理论,它其实是一种艺术。

03.改变世界

亚当.斯密在200年以前就提出了一个特别有现代味道的概念:“涌现”现象。

这个概念是非线性科学的范畴,说的是复杂系统的自组织。

比如说一两百年前男人出门都会戴个帽子,尤其正式场合必须戴帽子,可是现在几乎没人戴帽子了,这个社会习俗的改变是谁决定的呢?这就是一种“涌现”的现象。

其实“涌现”这个理念,跟“自由市场”看不见的手是一致的——自由市场上的商品的价格就是所有人共同决定的,根本不需要什么强人来指挥或者计划。

你只要从自身利益出发,做好自己的小事儿,潜移默化之功就能让社会真正的进步。

3.体能和灵感

《华盛顿邮报》2016年12月10日发表了一篇文章《不要放弃:老人也能取得创造性突破》,作者阿尔伯特—拉斯洛.巴拉巴西是美国东北大学的网络科学教授。

他研究了很多很牛的科学家,还考察了几万个科研工作者,分析大数据,他不仅考察了总产量,还考差了质量,最后他得出的结论是:

人的灵感和创造力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下降,你无法取得成就的真正原因并不是你失去了创造力,而是你没有坚持下去,如果持之以恒,你的创造力不会辜负你。

人的创造力随着年龄的增长,既不会减退,也不会增加。做出最大贡献的年龄,完全是随机的。这说明,灵感其实有很大的运气成分。

我们可以把科研工作比做挖金矿,你到处挖矿,运气好的时候一下子就发现了一个大金矿,运气不好的时候,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你都没啥收获,当然你可以慢慢对金矿的走势有个感觉,就如同高手的确善于选准科研选题,可是你永远也否定不了运气。

面对科研这个项目来说,运气怕勤奋,只要你挖的地方比别人多出许多,你挖出金矿的可能性也会比别人高很多,这就看你怎么定位自己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共读《高手》阅读分享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