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狸

雪晴小作

提到狐狸,“狡猾多疑、诡计多端、狐朋狗友”等等贬义词就会自动跳出。

上学期买了三本二年级阅读训练书,两本带拼音,一本纯文字。因为孩子上学期间比较忙碌,一直没有时间做,刚好借着假期巩固一下。留意到,其中一本阅读训练书里,共66篇短文,涉及到狐狸的有5篇:《公鸡和狐狸》《狐狸和乌鸦》《狮子和狐狸》《狐假虎威》《狐狸和小公鸡》。

狐假虎威、狐狸和乌鸦的故事多年被家喻户晓。另外3篇,《公鸡和狐狸》:狐狸想吃掉公鸡,被公鸡识破,略施小计,狐狸被公鸡的朋友--狗咬死;《狮子和狐狸》:年迈体衰的狮子躲在山洞,借着往日余威,靠着来洞内拜见它的动物裹腹,狐狸识破,保全了自己;《狐狸和小公鸡》:狐狸奉承小公鸡嗓子好,趁其高歌时,咬住鸡脖子,小公鸡又反过来激将狐狸,借狐狸松口之际死里逃生。

狐狸似乎总是不受欢迎,每每“诡计”被识破,就能大快人心。因为,它已经被划为“坏”的行列了吧。

同样在这本书中,有一篇《花孩子》。讲的是春天来了,迎春花从星星那里得到了金黄色。石榴花从朝霞那里得到了鲜红色。桃花、杏花、梨花因为怕冷一直躲在被窝里睡觉,春天来了还没找到自己的颜色。石榴花把自己的红色分了些给桃花和杏花。梨花不忍心再问石榴花要颜色,最后只能开着寡淡的白色花。阿力读到这里,说:“我觉着白色很好看呐。”我也认同。每个生命都独一无二。这篇文章的本意是告诉孩子要像迎春花、石榴花那样勤劳不怕吃苦,自会迎来美好。

记得小时候,每看一部影视剧,首先会急于区分谁是“好人”,谁是“坏人”。看到“好人”机智勇敢、脱险取胜,就会长舒一口气。影片里的“坏人”基本都是满脸奸诈,眼神邪恶,脸上就写着两个大字:“坏人”。也还记得朱时茂和陈佩斯1990年的春晚小品《主角和配角》中,陈佩斯不满自己扮演的“叛徒”配角,耍各种小聪明,想和朱时茂的“八路军”主角调换。后来,朱时茂换上陈佩斯的特务服装,说道:“你看就我这样的,他穿上这个衣服也是个地下工作者啊!”又指着陈佩斯说:“再瞧瞧这位,他整个儿一打入我军内部的特务!”浓眉大眼一脸正气的朱时茂的确符合以前“好人”的外貌标准。

现在对狐狸多了些理解。生存本能,狡猾何尝不是机智。弱肉强食,优胜劣汰有些残酷,也是种优化和平衡。另外,人或事情也没有绝对的好和坏。好和坏原本就可同时存在,相互转化。

最后,转发几张朋友微信圈的图片。伊犁的红毛狐狸。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狐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