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真实的李时珍

李时珍出生于医药世家,其父李言闻是蕲春当地颇有名气的郎中,但在那个年代郎中属于三教九流之属,没有社会地位,大凡积了点钱财的郎中都会选择让儿子去上学堂,将来参加科举考功名。少年时候的李时珍走的也是这条路,他十四岁参加乡试,考中了秀才,这在当时是非常难得的,被乡人誉为“神童”。

后来,李时珍连续参加了三次会试,但都未能考中举人,这时候他已过弱冠,算是长大成人了。李时珍能十四岁中秀才说明他功底深厚,从他以后写作《本草纲目》来看,他是个意志力非常强的人,读书应该是非常刻苦的,他屡考不中,大面是因为出身卑微,毫无社会背景,考官中无人可替他说话,而他估计也是看透了科场玄机,便毅然放弃了科考,而选择了子承父业,开始悬壶济世,这时他写了一首诗表明心志“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从这件事情上看李时珍是一个懂得变通的人,倘若他死守着科举不放,那中国历史上只是多了一个类似范进似的老童生,而少了一个伟大的科学家。

李时珍自幼受家学熏陶,在医道上已有颇深的造诣,加之科考失利的激励,从医的他钻研医道就格外的刻苦,很快便开始在杏林中声名鹊起。后逢封地在湖北的楚王要招募医官,时年已经38岁,早在当地赫赫有名的李时珍自然地入选了,三年之后,他又被推荐进入了太医院当起了御医。明清两代的士子,倘若科举不中的,大都会选择入幕去当师爷,李时珍作为一名郎中去当太医,也不失为一条出仕之路,由此可见中年的李时珍应该仍未放弃功名之念,还是想出人头地、光耀门楣的。

只是现实很快击碎了他的梦想,他遇上的是道君皇帝嘉靖,此君既不热衷治国安邦,更不信奉医道,他所崇信的是修道炼丹,追求长生不老。中国古代方士炼制的丹药大都含有慢性毒药,长期服食会让人性情变得乖张暴戾,且中毒猝死的可能性极大,医术精湛的李时珍自然能看得出来。一旦皇帝猝死,他们这些太医随时会有杀身之祸。李时珍发现了危险,所以他仅在太医院任职了一年便辞职回家了。

从这以后李时珍算是彻底地放弃了做官的想法,已经年过不惑的他毅然收起行囊,走遍名山大川,遍访名医宿儒、渔樵农夫,博览各种医学典籍,历27余年,终写成了煌煌巨著《本草纲目》。

他编写《本草纲目》,没有任何人资助他一分钱,该书在他死后数年才出版,他也没有因它而获取任何经济收益,可以说写这部书给他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但是他依然凭借极大的毅力完成了它,支撑他的或许只有一个信念:他要证明自己的人生价值。马斯洛对人的需求分析中,说到最高需求是“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他没能够为官一方、光宗耀祖,可他没有因为梦想破灭而沉沦,他依然珍爱自己半生积累下来的医学知识,他用后半生的心血将其发扬光大,借此向世人昭示:这个世界上有个叫李时珍的人曾经努力奋斗过,他未能飞黄腾达不是自身无能,而是一个时代的集体悲剧。

纵观李时珍的一生,他是个平凡的人,他的人生中没有波澜壮阔、跌跖起伏的故事,除了写那本书之外,他的传记几乎没有可写之处。他的道德情操也没有后人宣传的那样好,他不怎么关心民生疾苦,更没有藐视功名富贵,甚至也没那么热爱医学,医道只不过是他向世人展示自己的媒介。但他一生都在为实现一个人的价值而奋斗,至死都不渝。《简•爱》一书中有一句名言:“我贫穷、卑微、不美丽,但当我的灵魂穿过死亡,站在上帝的面前的时候,我是平等的”。这正是李时珍品格的写照,他就像一泓溪流,虽没有大江的激荡澎湃,但凭着一腔热血穿过了高山峡谷,最终奔向了海洋。罗曼•罗兰感叹时无英雄而创作《名人传》,但他笔下的英雄都是艺术家,他们没有绚丽多彩的人生经历,有的只是对理想的执着和多工作的勤勉,相对常人他们只是多了几分毅力而已。如果要在中国找出几个这样的“名人”,李时珍应该首当其冲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个真实的李时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