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的心境

读史的心境

 手头有一本清人纂修、郭沫若先生点校、一九六二年重印的《崖州志》。有一阵子,我闲着没事的时候,就喜欢随手翻阅一下这本史志书。

《崖州志》的编撰格式是按朝代、按事项分类的。比如,记述某一朝代的历史,都是按:建置、经政、海防、职官、文化风俗、人物等一一分类。每一个项类,又都依次记载了自汉代以来的历史沿革。《崖州志》乃清人所纂修。故,志书以明清为界,从明清越往前,史料越少,反之,越往后的记事就逾细繁。可以说,一部《崖州志》中所记载的内容,绝大部分都是明清时代发生的事情。

《崖州志》记述文字使用的是文言文。我的古汉语功底算不上深厚,阅读起来略感有点吃力,有点磕磕绊绊,甚至阅读是需要借助字典。但这并不影响我的阅读兴趣。有时候,连我自己也奇怪:今夕是何年?是市场经济最活跃之年!眼下是经商下海,人心浮燥;钱权交易,世道沉沦。在这种时候,你不去想那些升官发财的事,却能沉下心来,去读这样一本枯燥无味的史志书,该不会是吃错了药?该不会让人贻笑大方?而静下心去想,其实这事于我,其实就是文化价值观与时尚观的与众不同。在我的内心深处,总是会有一种文化寻根的冲动。如今,那些侨居在市场经济极其发达的西方国家里的华人,尚且有寻根的冲动,而对我这样一个许多年以来,就一直浸淫在民族文化、地域文化之中;一个以思想、以知性生活为乐趣的人,有此文化寻根的冲动,也是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用一种文化寻根的心态,你时不时从志书中看看自己的先人曾经生活过的这片土地,以及感悟这片土地上的沧桑变故;时不时地让两千年以来的古崖州历史,在自己的脑子里演绎一番,那时的人怎么生活?怎么购物?乘坐什么车?怎么交友?其中的乐趣也不是局外人可知的。 说到寻根,其实我最想寻的还是自己先人这一宗族的根。 从移崖始祖至今,我们这个琼南的陆氏宗族到了我们这一代,已经在这片土地上繁衍了八、九代人。到了我们这一代,应当可以算作是生于斯、长于斯的土著——也就是现在人们常说的本地人了。其实,只要去查一查家谱、族谱或者相关的史志书,就可以知道,我们和许许多多的三亚本地的汉族人,乃至许许多多海南的汉族人一样,其先人大多数都是在明清之后,从大陆南方各省陆陆续续迁移过来的。

据《崖州志》记载:明洪武年间,崖州宁远辖人口一万。至清道光十五年,辖人口五万。也就是说,那个时候,古崖州若大一片地方,人口竟然如此这般稀少。这与三亚市今日的繁华相比,真乃不可同日而语。又据史书记载,历史上的海南岛已经是荒蛮之地,而其南部的天涯海角,更是天的尽头、海的边缘。故,古人将其视之为畏途。自唐宋之后,此地因此成为朝庭流放叛臣乱党之所。既是荒蛮之地,自然是无多少商可经;这里到处都是荒芜的土地,却没有让土地可以炒买炒卖到有几倍十几倍的增值的机会。当年的古人,不可能像今人一样,知道此海岛所具有的开发价值。那时,海南岛远离帝京,在交通极不发达的古代,飞鸟犹用半年程(李德裕诗),上岛、流放到此荒蛮之地,无异于去受苦。

读史,你就可以很清楚的知道岛南的外来人口的迁徙历史,知道其中最多、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为戍边而来的军人携带着家眷一同迁移。明清两个朝代,从大陆往岛南现乐东、三亚所迁徙的人口,基本上都是来自福建、湖南和两广。对照史书中关于戍边的记载,再去查一查宗族原族谱,我就知道了我们的先人——移崖始祖,当年就是从湖南省为戍边而来的军人。因为有了人口的迁移,也就有了中华南方各省之间文化的溶汇和交流。在这种人口大流动的背景下,所谓的本地人与外来人,只不过是一种时间上相对的概念。对于一个宗族而言,在某一个时间点上,你是外来人;在另一个时间点上,你就算是十足的土著了。从这一点来说,读史是让你知根了。

 《崖州志》卷之十七、卷之十八为宦绩志和人物志。其中表彰的官吏及人物,或是赈灾、或是清廉、或是奋力杀敌、或是修桥筑路、或是重教……总之,都是一些与民众生息紧密相关之事。一个人努力为之作出了业绩,后人就会将其事迹载入史册,进而永垂青史。一部《崖州志》如此,其它史志大抵也是如此。古人认为:一个人要想在历史上永垂不朽,其途径不外有三:既,为官者立德;从军者立功;文人者立言。其实,能永垂史册者,毕竟是极少数人。 在价值观多元化的今天,当年古人所论及的这“三立”,已经远远不能涵盖现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于人类进步最最重要的科学技术,就没有含盖进去!而且,所谓的永垂史册,这并不是大多数人所追求、且能企及的目标。但是有史为镜,以史为镜,时不时用史册上表彰的人物来警策一下后人,总还是能让民众、官员或关注,或看重这些事情。为官者若想腐败时,也会有所顾忌或有所收敛;民众则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多作一点上述的好事情。这样一来世道人心总会变得清朗一点、美好一点。所以说,读史有益于做人。

人生的际遇其实是可以变换着角度去看的:一如摄影或摄象。角度的切换,让你可以得到不同视觉效果的画面或图片。读史,就是让你站到历史的高处去俯瞰。从高处、从大视角去俯视人生,你可能会由此觉出你作为一个凡人的渺小、人生的短暂,但认知了这一点,至少可以使你清醒;不至于利令智昏,也不至于因一点点失败而沮丧、颓废。一代人中,长寿 点也就活个上百年。读史,让你不至于因为一点点功名利禄而得意忘形,至少可以让你知道,百年之于人类历史,实乃一瞬之间。而在这一瞬之间,既有生命在燃烧,也有生命在腐烂。于是,你似乎就应该好好想一想了,应该怎样用好这极其有限的生命。做一些于社会、于人类、于后代子孙有意义的事情。不必为一点小利过多的去计较,不必为一时的得失而耿耿于怀。宽容、豁达、大度之于人生,那才是一种智者的心态。在这一点上,读史会教人心境平和。

西人马斯洛把人生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在西人马氏看来,生存需求仅仅为第一个层次,也就是说,这是人最基本的需求。而自我实现,则是最高的一个层次。人的一生,不能总是超脱,不能不去做一些谋生、谋食、谋利的形而下的事情。若总是沉缅于书斋之中,不问生计,不懂生计便是迂腐;而总是在世俗功利的泥淖之中打滚,没有超脱,没有灵动,人就会成了金钱、物质的奴隶,那便是庸俗。

一个志存高远的人就应该不断地向上进取。古人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对于我们这一类达亦非达,穷亦非穷,尚且有一点点话语权的文化人来说,是应该去独善其身呢,还是要兼济天下?我想,也许两者都需要一点吧!

 所以,每当我觉得自己活得太轻浮的时候,每当我觉得自己被世俗之风摆布得驾驭不住自己的时候,每当心中有郁闷难以排遣的时候,我想到的摆脱的办法,当然也是最好的办法,那就是读史了。

读史,会让人心境沉实。    1997年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史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