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1讲“阅读与写作”周记汇总

21讲:赏析英伦情诗


20讲:赏析《兰亭集序》、《春江花月夜》


19讲“美国大语文教育的启发”清单

美国语文教学注重三种能力训练:

1.口语表达能力。

不仅在课堂上,每一个人经常需要来讲自己写的东西、做的东西,或者对暑假的阅读材料发表看法,而且几乎所有的课程,都会有5%-10%的成绩是由发表讨论意见来决定的。

2.严肃读物的阅读能力

美国高质量的高中,学生们在每一个暑假大约要读10本严肃的著作,有些在开了学以后还要写评论,并且在课堂上做宣讲。

那些严肃的著作,既包括一些文学名著,比如《红与黑》《战争与和平》《奥德赛》等等,也包括一些受到好评或者影响力较大的人文社科著作,比如《21世纪资本论》《人类简史》等等。

3.语文在生活中的运用能力:

一年级:说清楚自己、家庭、团队、社区、动物和植物的事情

二三年级:对文本的思考和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的能力

高年级:对书里观点进行质疑并辩论,培养逻辑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两大特点:

1、语文为所有课程服务,所有课程帮助提高语文水平。

写作显然是教学的重头,但是培养写作能力不仅仅在语文课上,还会在历史和人文地理课上。

在学习历史时,最后总成绩的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几篇评论。甚至考试中,也会给一两个题目,让学生写短文。

另一方面,历史论文的写作,其实也是提高写作能力的一部分。

美国对论文写作的训练其实从高中就开始了。比如历史老师会要求学生对某个历史事件写一篇论文,这篇论文在格式上是有严格要求的。它的背景介绍、印证推理,包括最后结论的给出,都需要符合规范,每一个例子和引用的观点都需要有出处。认真的老师甚至会核对这些出处。

不仅人文课程如此,美国的数学课和自然科学课也少不了写报告。很多老师会给学生一些额外提高成绩的机会,比如做一个小项目可以在期末成绩上加五分。这个项目的报告也涉及写作,而且是很规范的写作。项目做出来了,报告没写好,就会丢分。

2. 死记硬背少,实用为主,综合性强。

虽然英语的语法比中文严格,但是美国学校很少讲语法。

实际上,美国中小学对语法的教学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大量的阅读和写作完成的,而不是背语法规则。

美国的阅读理解教学通常聚焦在三个方面:了解作者的写作策略(strategy)、写作技巧(skill)、风格和体裁(genre)。然后老师会让学生练习写作,根据人物、事件、主题和细节,来构造一篇作文。

为了让学生掌握各种体裁的写作,语文教学中会留这样的作业:在读了林肯《葛底斯堡的讲演》后,让学生以一名南方士兵或者北方士兵的身份,给家人写封家信。

当然,在教学时,不管是文学性的评论、剧本、小说、散文、传记,还是跟生活有关的体裁,比如日记、书信、倡议书、研究报告、讲演,甚至广告和旅游宣传册,都会是阅读或作业的内容。

3. 美国语文的教学,常常会把综合文史哲,他们认为这些综合在一起,才构成一个人真正的人文素养,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价值判断力。

为了保证学生将来有一个健康的人格,美国语文教学会强调多元文化,因此在课文的选取上非常注意各种内容和观点的平衡。


18讲“如何写好报告”清单

工作中主要涉及到综述报告和研究报告:

综述报告:总结过去展望未来。比如年终总结报告、宣讲会。

要点:

1.综述报告的读者外行人比内行人多。由于读者水平参差不齐,因此需要做必要的背景知识介绍,在使用概念时需要做更直白的翻译解释,也可以用比喻,让大家能听懂。

2.综述报告的内容覆盖面要全。把目前这个领域所有的研究工作都写进去。

如果只总结了你所熟悉的领域,会被认为是水平不够,而且藏了私心,不客观。

我过去无论是写综述报告,还是作综述报告,通常都会向相关的人发邮件,希望他们每个人提供两张PPT,由这些内容构成报告的主体。

虽然他们的工作我也了解,但找他们要一来是为了保证报告的准确性,二来是提前告诉他们我会讲到他们的工作,没有忽略他们。虽然为了报告的完整性和可读性会有所侧重,但是基本上会涵盖他们每一个人/组的工作。

3.内容层次要对等。

如果你要为你的老板起草一份年底给全体员工的总结报告。在这个报告中,你在总结这一年的成就时,可以把同一级别职能部门的工作一一总结,因为它们的地位是对等的;也可以按照主要任务一一总结,比如开发新产品、开拓新的市场、改进内部管理、招聘人才等等,这些主要的任务也是对等的。

不能把某个部门的某项研究工作,和全公司改进内部管理这两件事放到一起讲,因为它们不对等。前者是某个部门内的事情,后者是整个公司层面的事情。

报告写不好最常见的问题就是不同层次的内容放到一起写,这让读者感觉非常混乱。

体现了优秀的对等性原则:政府工作报告。

4.重结论不重过程:

论文的可信度来自于事实和严密的推理,而综述报告的可信度来自于报告人的信誉。

一个好的综述报告,要让读者在不长的时间里对一个领域的情况有全面的了解,这是综述报告的目的。

研究报告:对某公司、竞品、行业做的评述报告。这里讲的研究报告,主要指对跟自己无关的对象、事物和现象的研究结果。

研究报告专家:麦肯锡、高盛...

研究报告的针对性需要非常强,结论一定要清晰,不能因为怕说错话而模棱两可。出具这类报告的专业公司,通常也会有自己的行文规范。

要点:

1.分析要中立、客观。不要为了非得发现点新东西,标新立异而不全面不客观。

2.做好行业与时间的横纵向对比。

比如分析微软这家公司,要把它放在整个行业来分析,也要放在一个较长的历史时间段来分析。比如它每年增长10%,是不是很快呢,这要对比整个行业才能得出结论。此外,也要和它过去的发展、未来的潜力做对比。

好的研究报告有较高的严谨性和详尽的对比。

3.证据是否能证伪:

在寻找结论时,不仅要从正面证实,而且还要找反例,看看能否证伪。

比如对比同行业中A、B两家对手公司,讲A公司最近发展很好,因为这受益于它的在线业务,于是得到结论,它应该进一步发展在线业务。

这个结论虽然看似符合逻辑,但是对于任何一个结果,可以有很多种符合逻辑的解释,如果我们认定所给出的结论最合理,那么需要否定掉其他的解释。

假如B公司的在线业务也发展得很好,但是整体发展却不太好,我们就不能得出“应该进一步发展在线业务”的结论,而需要找A公司发展好的其他原因。

4.对数据要做可视化处理,做解读。


17讲“如何写好论文类写作”清单

毕业之前,论文格式作为规范,好论文能顺利毕业;毕业之后,工作中要写的综述、调查报告、总结报告都可以用论文类的写作手法。甚至可以让自己的工作报告看上去专业很多。

适用边界:

论文类写作是对自己做的创新类工作的汇报,而报告类写作是对客观上已经存在的,通常是对别人做的工作的分析和总结。

写作技巧:

1. 重视写文献综述:

今天的学术研究,99%是N+1的工作,不管你觉得它多么重要,也不过是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进行一些改进。

既然是N+1的工作,任何人写论文时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提一下N的工作,也就是同行们以前做过的工作,这就是文献综述。

综述的目的不仅是引出问题,也是对前人和同行成就的认可。

一些人通常会写这个问题对世界科技发展、对国民经济,甚至对每一个人多么重要。如果是到人大或者政协去提建议,这么讲或许没有错,因为听众是政策的制定者。但论文是写给同行的,也就是学术共同体看的,那些大而空的话就不是有的放矢了。

这里头还有个考虑。综述中引用的是同行的论文,万一碰上他是审稿人(这个几率很大),人之常情,看到这样的综述,他对你的论文第一印象会更好,论文也更容易通过审核。否则同行在审阅时,看到你没有引用他们的工作,就容易觉得你的研究基础不扎实,这也是人之常情。

2.重视呈现研究方法:

做研究写论文的直接目的,是要告诉大家你的新结论。但结论不能凭空得出,方法和过程要写清楚。对于方法的描述在论文中非常重要。

很多被退稿的论文,不是结论不够好,而是方法讲得不清楚。当然,有些人数据造假,故意把方法说得不清不楚,那是另一回事。

相应的方法最好是实证,需要有据可循、合乎逻辑,合乎同行们认可的学术规范。

有些时候,同行们从你的论文中所获得的最大收益来自于方法,而非结论。

比如在历史研究中,王国维先生用了一种他那个年代新的研究方法,“二重证据法”,也就是出土文物和史书的文献记载相互印证的方法。他这种新方法后来普遍为国内历史学界所采用。

3.重视比较工作:

好的论文,不仅要得到自己的结论,还需要比较自己工作和相关工作的优劣。

既然做学问是N+1的工作,为了证明N+1比原来的N要好,你首先要重复前面N的工作。科研上实验结果要求必须能够重复,这叫“可验证”。

一个专业的研究人员,在开展研究工作时,通常是从重复和验证前人工作开始的,前人的结果要作为对比的基准点(Baseline)。这些结果通常会放到自己各种实验结果之前。

此外,同时期不同人可能会用不同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如果论文的篇幅允许,也需要将自己的结果和同行的结果进行对比。大部分时候,同行们来读你的论文,未必是要采用你的方法,但是他们需要知道各种方法的有效性。

如果全世界有五个研究小组研究同一个课题,但是采用不同的方法,得到不同的结论,大家把自己的方法都公布出来,相互比较,就知道哪种方法更有效了,整个研究领域就进步了。

有些论文,只孤零零地给出了自己的结果,大家不容易迅速了解它真正的水平,这种论文很容易被拒稿,或者被打回去要求补充对比数据。

3.重视为N+2指明方向

这也是一个容易被人忽略的问题。

论文的完结,不应该是一个句号,而是一个省略号。

一篇合格的论文,要讨论一下在这个领域尚未完成的工作,它们很多是自己正在进行和将要进行的工作,也可能是留给同行继续解决的工作。

写论文的人要很清楚,我们是在一个学术共同体中生存的,我们相比前人进步了,后人也会超越我们,我们的工作承前启后,只是学科大厦中的一块砖而已。

论文有点像中国过去的八股文。这是因为论文的主要目的是进行学术交流,用一种大家都熟悉的方式来表达,大家就容易理解你的工作。

论文中三件事千万不能做:

1.过分拔高自己——论文阅读者是同行,你的论文几斤几两大家心里有数。

2.故作惊人之语——追求标新立异却没有证据支持。一分结论就要有一分证据。

3.次要的、相关性不高的工作——一篇论文写好一件事就行。


16讲“如何写评论”清单

不光是对一本书、一部电影、某件时事发表看法叫评论。

到了年终总结的时候,同事或上下级之间相互写的是评论;某个同事想提职称,希望你写一封推荐信,是评论;大到给一个项目做评估,小到去应用商店评价一个手机APP,这些也都可以归为评论的范畴。

1.针对性强:

在写评论前,要非常清楚它是给谁看的,针对不同读者,有不同的写法。

2.看到对方独特的地方:

中国古代有一个“管鲍之交”的佳话。当时大家看到的管仲是个既贪财,又怕死的人,只有鲍叔牙发现管仲这两个行为都是因为家贫有老母要赡养,而他独具慧眼地发现管仲贤明的一面。

所以,与其说鲍叔牙厚道,倒不如说,他看到了管仲不被别人注意的优点,他对管仲的评价就格外有价值。

3.一分证据一分结论,不要夸张:

如果一定要发表一鸣惊人的主张,千万记住,非常的主张需要非常的证据。如果你的结论轰动效应是1,证据的强度是1就可以了,如果想产生轰动效应是10的结论,就必须成比例地找到轰动效应是10的证据。

这种情况对读者来讲也是一种智商测试,谁信了证据强度只有1,却产生了轰动性是10的结论,可能要反省一下自己的思维方式。

4.综述与细节描写比例约3:7:

在有限的篇幅内,要把自己的看法说清楚,而且不能太空洞,就要平衡轮廓的描述和细节的描写。做一些整体评价,会显得我对他有很多了解,不会影响我举例子的可信度和份量。

可以用30%的篇幅给读者画一个轮廓,然后用70%的篇幅写一个侧面。

举一个例子,我曾经成功地推荐过几个认识的孩子进入美国名校,我不可能了解他们生活学习的每一个细节,但是会根据我和他的接触,强调他们的某方面特长和品质,只讲一件事,这比泛泛地谈那是一个好孩子有效得多。

5.不要轻易写负面评价:

对所有会留痕的事情都要慎重。

如果不得不写,又不愿意写很正面的评论,有一个办法是写得不温不火,其他人读起来就能感觉到你的态度。


15讲“如何写简历”清单

不要写—————————

1.把小成绩当大成绩夸。容易让人怀疑你的水平、资历和见识。

比如有不少本科毕业生会把自己在中学得的奖列出来,这毫无意义。大家更关心你是带着什么样的收获走出大学的。

还有很多人没有工作经验,把自己在课程中做的很小的项目加进去,让自己工作经验显得多一些。这种做法好比别人秀肌肉时是谈论自己能扛几袋大米,你说自己提起过三个馒头。这种还不如不说。

2.把别人的功劳当成自己的夸。

今天很多工作都需要大家合作完成,大家各司其职。简历中要把自己的功劳讲清楚,但不要笼统地讲,故意误导对方,让人以为所有的功劳都是你的。

其实也能看得出来,一个只有两年工作经验的人,大家原本没有期望干出多少大事,更看重的是发展潜力。鉴于提供了不实的信息,简历自然就被扔到一边了。

3.平均用力,没有亮点。

很多人写简历就是按照时间次序1、2、3、4这么写。

其实,人总有事业高峰期和低谷期,一个人职业生涯做了5件事,可能有两件比较突出,一件平平,两件没做好,那就要重点突出做的好的,而没做好的那两件事在简历中要淡化处理。

如果不影响简历的完整性,不怎么样的经历就别写了。

写简历的关键,是要把沙子洗掉,让金子更耀眼。

怎么写—————————

0. 简历既然叫简历,就不能太长,通常不超过两页(A4纸正反两面)为佳。但职业目标和与具体职位有关的技能和成绩是不能漏掉的。

1.资历不等于能力。很多人把自己的工作经历按时间顺序一一列出,那是资历。即便资历看上去很漂亮,也不等于能够做事情。

我见过一份简历,那个人工作六七年,换了5个单位,里面包括甲骨文、微软等明星公司。但是每一个段经历能讲出来的成绩并不突出。

你看了这样的简历第一印象会是什么?恐怕会觉得这个人是找工作的行家,不是善于做事情的人。

一份好的简历,要通过自己做过的事情,体现自己的能力,特别是显示出比同龄人,同职位的人能力更强。

2. 强调结果。水平很高的人,不等于做事情的效果就好。有经验的用人单位都清楚这一点,当然老板提拔部下时也是更看中效果。

因此,在简历中要强调自己做事情的结果,让对方由结果倒推出水平;要把自己包装成产生效果的人。

3. 让人觉得你一直在进步。

每个人在不同的时间段以及不同的领域发展是不平衡的,但是在简历中要给人呈现一个表现稳定,而且是逐渐向上的趋势。

不要让人感觉高中的表现比大学好,大学比工作中好。

一个部门的主管在选拔下属时常常有一个“期望成绩清零”的原则。

什么意思呢?如果你申请推荐研究生,只看你从哪个大学毕业,不看你从哪个高中毕业。如果你工作10年了,只看你最近五年的工作经验,不看从哪个大学毕业,甚至不看第一份工作的经验。

类似地,在这一次提拔和晋升时,上一次晋升前的功绩就给清零了,因为那些功绩在上一次提拔时已经被用过一遍了,这一次,只会看中从上一次被提拔之后,到目前为止这一段时间里的成绩。

人不能靠人生第一份功劳用一辈子。

因此,在简历中需要讲这样一个故事——我在求学和职业的生涯中,是一直在进步的,成绩越做越大。

人的经历一旦确定,我们是不能造假修改的,但是可以强调和忽略一些细节。

经历和业绩有所起伏,如果全部堆到简历中,人的表现就显得比较平。如果我们删掉那几个为数不多的影响趋势的点(就是示意图里的红点),同样会给人感觉你是不断进步的。这就是修饰简历的技巧。


4、注意用词

今天很多大公司招聘,除非有“内部人士推荐”或者简称“内推”这样的内容词,否则简历通常都是由计算机先筛选一遍,才能进入到HR人员或者招聘主管的眼中。

我在约翰霍普金斯有一个同学,以前在清华是读土木工程的,到美国后换到计算机专业硕士毕业。这样的经历在一些公司看来不算完全科班出身,因为土木工程学了5年,计算机只学了两年,会比一路计算机专业学上来的吃点亏。

后来我建议他把在清华的经历该写成“某年月,从清华获得工程本科学位”,不用强调是具体哪个系毕业的。

这样的确没有作假,但是大家得到的印象是本科接受了工程的通识教育,又是一个很好大学毕业的,硕士阶段接收了计算机的专业训练,这样的教育背景就非常完美了。

不过在有些时候则需要讲得很具体,比如我们在Google收到一份简历,申请人泛泛地讲他做过机器学习的工作,机器学习是一个巨大的概念,这时就需要点出来自己具体做的是什么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15-21讲“阅读与写作”周记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