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莎士比亚悲剧矛盾中体现的文化渊源和时代背景

【摘 要】莎士比亚成就最大的是包括《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和《麦克白》在内的四大悲剧。这四大悲剧中有很多共同点,并充满着各色各样的矛盾:高贵的出身、浓厚的宗教色彩、矛盾冲突的性格、最后注定失败的命运等等。莎士比亚的悲剧往往在最开始就已经埋下了伏笔:正是因为悲剧主人公的性格缺陷才造成了主人公最终的悲剧。这些悲剧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和遭遇,不仅是作者本人思想和生活经验的积淀和感悟,更是文艺复兴时期社会现实的呈现和人文主义思想的体现。虽然四大悲剧全部改编自历史故事,但是这四大悲剧中的主人公却并不和历史人物一样的性格。这类悲剧实际上是文艺复兴时期对英国社会和人性的描摹借用历史故事的形式表现出来了。

【关键词】莎士比亚 四大悲剧 矛盾 文化渊源 时代背景

 在英国有一句流传已久的俗语:“宁可不要一百个印度,也不能没有莎士比亚。”这句话揭示了伟大的剧作家、诗人威廉·莎士比亚在英国人心中的地位。莎士比亚是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剧作家,也是西方文艺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莎士比亚一生写了37部戏剧,其中最能体现其戏剧成就的当属著名的“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本文试图探讨四大悲剧之间的共同点。我将其归纳为三大方面,分别是主人公高贵的出身、浓厚的宗教色彩以及主人公矛盾冲突的性格。以下,我将一一阐述。

一、高贵的出身

或许是因为四大悲剧都是根据历史故事改编而来的原因,又或者是莎士比亚本人思想的缘故或者是文艺复兴时代的思想潮流的原因,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的主人公无一例外都是贵族出身。《哈姆雷特》中善良忧郁的王子、《奥赛罗》中骁勇善战的大将、《李尔王》中衰老自恋的国王,还有《麦克白》中心怀异志的功臣,莫不如是。

从历史渊源来说,这四个故事都有各自的原型。虽然都是贵族的故事,并且主人公也是贵族出身,但莎士比亚并没有将贵族和平民的地位对立起来。他并不认为贵族就应该是高贵的,而平民注定是卑微的。哈姆雷特的人文主义思想使得本就身处贵族阶级的他并不认为贵族高人一等,更多的是对于人性的歌颂:“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同时,他对霍拉旭等好朋友也并没有任何高人一等的看法,从此处便可见一斑了。除了哈姆雷特这样的信奉人文主义的贵族主人公,剩下的三部作品中的主人公都能体现出普通平民的共性。如身为摩尔人的奥赛罗在威尼斯公国的尴尬处境以及他对妻子的爱和极强的嫉妒心,李尔王与普通的家长对自己女儿本性的不了解以及处事不公平,以及自恋和任性的性格特点,还有麦克白因为女巫和妻子的刺激产生的权力欲和野心,这其实也和普通人对金钱等物的追求和占有欲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也正是这些性格缺陷,才使得四大悲剧的主人公最后都以悲剧收场。

与常人几乎无异的三位主人公的性格造成了他们的悲剧,也把之前对于平民来说高高在上高不可攀的贵族拉下了神坛,显示出了贵族身上的平民特质,也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人文主义的复兴,使得人人平等的思想深入人心的结果。

为何莎翁会用贵族作为悲剧的主人公呢?首先,文艺复兴时期,封建领主和国家的权力相比中世纪来说是增大了,而教会的影响力则减弱了。在文艺复兴时期,虽然人人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但还没有达到推翻所谓的君权统治的地步。由于中世纪时期教会凌驾于世俗权力之上,而文艺复兴运动要反对教会的教权统治,这就导致了文艺复兴对国家世俗权力的支持。这样的思想趋势也影响了莎士比亚的悲剧创作。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虽然文艺复兴运动强烈反对教会,但基督教文化仍然在欧洲文化传统中占据很重要的比重。也不只是基督教文化,甚至被称为欧洲文明的童年的希腊神话中,也具有英雄崇拜。古希腊神话中的英雄指的是半人半神,希腊神话中著名的勇士赫拉克勒斯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而且基督教文化中也一样认为英雄当是生来不凡的人物,耶稣和圣徒以及上帝身边的天使,这些人无一不是出类拔萃、生来不凡的杰出人物。而且悲剧主角的形象应该是能够表现人类的优点的形象,平民也难以驾驭这样的角色。

最后一个原因,或许就是因为剧情本身的关系。如同爱情、慈爱、任性、生存与毁灭、权欲与理性,这些话题不管在平民百姓身上还是在王公贵族身上都存在,但贵族和平民悲剧命运造成的后果不同。平民百姓身上的矛盾,最多仅仅造成一个家庭、一个地区的乱象或者破灭,但王公贵族之间的矛盾冲突和激烈的斗争,却能够影响一个国家的兴衰。正如同《哈姆雷特》的故事结尾,最终哈姆雷特与仇人,也就是他的叔叔克劳迪斯同归于尽,丹麦也因此无主,最终挪威王子福丁布拉斯却最终兵不血刃地成为了丹麦的国王。还有《李尔王》中的叛乱、平叛和国家动乱,《麦克白》中的麦克白更是发动叛乱并最终被人推翻并杀死。虽然《奥赛罗》相对来说讲的更多的是奥赛罗本人的故事,但却牵扯到了公国的其他高层(如元老),同时麦克白在戏剧最初的平叛归来,同样也和国家的治乱与兴衰关系很大。以王公贵族作为主角,从王公贵族的视角来看,更容易建构宏大的画面,同时也能满足观众对于戏剧的审美期待。

简言之,莎士比亚崇尚人文主义,也认为人人平等,但是所谓的人人平等,人格上的平等却并不等于地位上的平等和分工上的均衡。以王公贵族作为悲剧的主角,更容易营造出悲壮感与崇高美,更适合审美的需求。

二、浓厚的宗教色彩

从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来看,造成主人公悲剧结局的因素有很多种:悲剧人物本身的性格缺陷,主人公敌人的阴险狡诈,主人公自己的善恶相间的道德观,还有主人公所遭受到的特殊境遇,都是造成主人公悲剧命运的原因。然而,除了这些理由之外,还有一个原因是我们不能忽略的,那就是主人公本身的身不由己的行动。冥冥之中,似乎有一种力量在支配着主人公的言行,而主人公的言行不自由不仅受到自己的缺陷的控制,更有一些不可控的因素,甚至是超自然的某些因素。莎士比亚的悲剧作品中,这样的宗教神秘感屡见不鲜。不仅如此,在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中,基督教的原罪思想和生死观等都有很明显的表现。

《哈姆雷特》中原来被蒙在鼓里的王子在冥冥中看到了已故父亲的鬼魂,由此知道了父亲的真正死因,由此开始了复仇的历程。麦克白平叛归来,遇到了三个女巫,通过称呼和隐语显现了他未来的命运,由此激发了麦克白深埋在心里的权力欲,也让他的妻子铤而走险怂恿他杀掉了国王,由此开始了麦克白的悲剧。奥赛罗在决心杀死妻子之前,曾经联想到了天使,而在杀死妻子并得知妻子并没有对他不忠之时,他认为苔丝德蒙娜是属于天堂的。以上只是四大悲剧中的一部分的具有宗教神秘感的桥段。

除此之外,还有基督教的各种观念贯穿莎士比亚的各大作品中。如《哈姆雷特》中雷欧提斯误信奸王克劳迪斯的挑拨,要杀死哈姆雷特为父亲和妹妹报仇并到最后造成惨剧的时候,雷欧提斯才幡然悔悟:“正像一只自投罗网的山鹬,我用诡计害人,反而害了自己,这也是我应得的报应。”而等到揭发了奸王罪恶,哈姆雷特杀死了奸王之后,他又说:“他死得应该;这毒药是他亲手调下的。尊贵的哈姆莱特,让我们互相宽恕;我不怪你杀死我和我的父亲,你也不要怪我杀死你!”而哈姆雷特也表示:“愿上天赦免你的错误!我也跟着你来了。”在死前,哈姆雷特与雷欧提斯之前的种种误会与各种仇恨矛盾都消除了,他们在生命的弥留之际原谅了对方,这与基督教文化中的仁爱、宽恕的思想吻合。《李尔王》中的李尔王和其他正派人物如考迪莉娅、格罗斯特、肯特、爱德伽等正面人物遭受痛苦,是一个坏人得势、好人遭难的世界。而这种思想也符合基督教中的,人生来有原罪,必须通过历经艰难险阻向上帝赎罪才能成为上帝的选民的观点。当然,还有莎士比亚作品中蕴含的基督教元素在生活中的运用,比如《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对奥菲莉亚说的话化用自基督教经典《圣经》。

至于莎士比亚作品中出现这些基督教因素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他从小受到基督教的教育,而且在当时基督教文化仍然在欧洲占据着主流,另外一方面,基督教虽然在当时对于思想的发展起了抑制的作用,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早期基督教中的仁慈、博爱、平等的人道主义精神,也对人文主义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因此人文主义者并不反对真正的宗教信仰,而是反对教会对人民的欺压。也正是因此,莎士比亚的悲剧中多出现宗教元素。也正是这些宗教因素,体现了莎士比亚作品极具特色的语言和思想,基督教思想中的积极部分,如仁爱、宽恕等也为形成莎士比亚作品中的思想价值观起了很大的作用。

三、矛盾冲突的性格

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中,主人公的性格并不健全,都是具有两面性的。也正是因此,主人公在行动的过程中,都会有前后矛盾的言行,甚至当两面性中的某一个因素占据主导地位时,随着剧情的发展和主人公心理的不断变化,这种因素在严重时甚至会推着主人公走向毁灭。

《哈姆雷特》中的丹麦王子哈姆雷特,本来在德国威登堡大学上学,在人文主义的气息下受到高等教育。最初的他,积极向上,乐观开朗,深受人文主义影响,父母恩爱,自己又有恋人奥菲莉亚,人生正春风得意,被人认为是“一世英才,仕人的眼睛,学者的舌头,军人的利剑,国家的期望和花朵,风流时尚的镜子,文雅的典范,举世瞩目的中心”。然而一夜之间变故猝起,父亲的无端猝死,叔叔的继位为王,母亲的迅速改嫁、朝野的流言四起,这些因素,都让最初的乐观向上的丹麦王子变得忧郁、犹疑起来。他装疯,却没有真的疯,他是为了给狠毒的叔叔和没有主见的母亲看的。一句“脆弱啊,你的名字是女人”表明了他对母亲的态度。他时而果决敢断,快刀斩乱麻,一剑刺死了隐身在躲在帷帐内的大臣波洛涅斯,因为将他当成了奸王。时而又犹疑不定,且不够狠辣,如不肯在奸王独自做礼拜的时候杀死他以报了自己的杀父之仇,却认为这时候奸王若死了,太便宜他了。相比起在父亲鬼魂面前的发誓,哈姆雷特的行为的确是迟疑不决的写照。他虽然目标明确,他的目标就是为父报仇杀奸王,让整个国家回到正轨上来。因为他刺死了恋人奥菲莉亚的父亲波洛涅斯导致了奥菲莉亚的疯狂,最终奥菲莉亚坠湖而死,哈姆雷特无疑是要负责任的。他对奥菲莉亚有着无比的爱情,甚至因为奥菲莉亚的哥哥雷欧提斯拥抱妹妹的尸体而要与他决斗。对于这一点我也很不解,但就是这样雷欧提斯恼恨哈姆雷特刺死了他的父亲害死了他的妹妹,于是悲剧的序幕开始,最终哈姆雷特和雷欧提斯一起中了奸王的计策,最终同归于尽,而奸王也被哈姆雷特刺死。这件事的发生,是哈姆雷特在性格冲突期间中了奸计,也是哈姆雷特性格冲突的必然结果。《李尔王》中好大喜功的李尔王因为受了大女儿高纳里尔和二女儿里根的蒙骗,而驱逐了真心孝顺的小女儿考迪莉娅。正是他身为一国之主的好大喜功的个性与身为父亲对三个女儿本性的不了解,这才导致了他的悲剧。而《奥赛罗》与《麦克白》亦是如此,是主角的性格的缺陷和主角的矛盾冲突,这才导致了主角的悲剧。

在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中,这三个方面几乎是基本相似的,思考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哈姆雷特》的王子的高贵出身导致了他后来的一举一动对国家的影响,他对宗教的笃信使得他不在奸王独自祷告的时候报仇雪恨,他的性格的矛盾冲突又让他在坚决和犹疑中摇摆不定,最终中了奸王的计策,和奸王以及雷欧提斯同归于尽。而《李尔王》中李尔王的贵族身份因为李尔王对三个女儿之间处事不公,看不清几个女儿的本性演变成为整个国家的动乱,李尔王的性格又导致了他的悲剧,而《李尔王》中的宗教色彩也非常浓厚。《奥赛罗》中的摩尔人奥赛罗出身并非如何高贵,但他却是威尼斯公国的大将,正是因为他的出身让他有种自卑感,也正是如此产生了他对妻子虽然恩爱,却会疑心妻子不忠的根本原因。奥赛罗的冲突性格也决定了他的悲剧,而奥赛罗在杀死妻子之前之后,都表明了心理的挣扎和宗教的力量。最后,《麦克白》中的主人公本来就有野心,否则也不会轻信女巫的话,而同时也是麦克白对宗教鬼神的笃信(非基督教)。而作为大将的他,滋生野心也是很正常的事情,而且他的妻子也是一个野心勃勃的女人,但最后也是自作自受,撺掇丈夫害死了国王,最终却死之后丈夫毫不伤心,也算是报应不爽了。而麦克白最终的死去,也代表了基督教精神在莎翁悲剧中的体现。

【参考文献】

【1】伍蠡甫 《西方文论选(上)》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8 466

【2】孙家秀 《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 中国戏剧出版社 1988 256

【3】艾佛·埃文斯 《英国文学简史》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4

【4】朱生豪 《莎士比亚全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4

【5】布拉雷德 《莎士比亚悲剧的实质》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1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莎士比亚悲剧矛盾中体现的文化渊源和时代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