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健全人格,教育核心 》学习笔记

1、家庭教育的核心是健全人格的培养

可以参考李文道老师《大学校园惨剧-折射学生心理困境》中很多案例;

2、教育偏离核心的表现为重智轻体、重智轻德

3、儒家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君子。

4、儒家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培养君子。

(1)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出自《礼记-大学》。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学经典思想——八项条目的主要内容,更是儒学“内圣外王”思想的体现。

(2)修身是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即“内圣”的集中体现,也是“内圣外王”的核心。总体来说,修身不仅要有爱国的思想,还要有爱国的本领。主要是指内求,尤其是自我的道德修养,“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特别强调“慎独”,怀有敬畏之心,谨慎地遵守道德准则……

(3)齐家是指孝敬父母长者,家庭和睦,爱自己的家庭、配偶、子女,特别是从严管好自己的配偶、子女。俗话说得好,“妻贤夫祸少”,特别是为官者,更要对配偶子女利用自己地位和权力的影响力,谋取非法利益的要严惩不贷,绝不能姑息养奸甚至庇护……

(4)治国是指学以致用,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国家管理,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富有强烈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5)平天下即使天下平,“平”在这里是指公平、公正,和谐秩序。要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境界,要有强烈的爱国情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6)在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其核心就是关于理想人格的塑造,简而言之,即所谓的“内圣外王”四个字,这是中国古代修身为政的最高标准,也是儒家的基本命题。

(7)“内圣”是指在内在精神修养方面达到圣人的精神境界,“外王”则是在现实社会中建功立业,实现儒家“天下大治”的社会理想。

(8)然而,“内圣外王”的说法却来自道家的庄子。《庄子·天下》中说: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自身修行达到极致,与外界和谐共生——这就是庄子内圣外王之道。

5、西方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绅士

6、绅士具有的四种品质是德行、智慧、礼仪、学问

(1)洛克(1632-1704) 是17世纪英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和教育思想家。 其“绅士”教育思想中提出的体育、德育、智育等观点在当时的欧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蒙田(1533.2.28-1592.9.13),法国文艺复兴后期、十六世纪人文主义思想家。主要教育要培养“完美的绅士”理念出发,强调注重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完整的人”,即不仅体魄强健、知识渊博,而且具有良好的判断力和爱国、坚韧、勇敢、关心公益等优秀品质。

7、当代中国的教育目标是立德树人

(1)2018年教师节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全面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改革发展实践中形成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系统回答了新时代教育发展一系列方向性、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这个重要讲话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在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了立德树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必须始终牢牢抓住的灵魂

(2)《资治通鉴·周纪》“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强调学校教育要“德教为先” 。

8、棉花糖实验(Stanford Marshmallow Experiment)是斯坦福大学Walter Mischel博士1966年到1970年代早期在幼儿园进行的有关自制力的一系列心理学经典实验。在这些实验中,小孩子可以选择立刻得到一样奖励(有时是棉花糖,也可以是曲奇饼、巧克力等等),或者选择等待一段时间,实验者返回房间(通常为15分钟),得到相同的两样奖励。 在后来的研究中,研究者发现能为偏爱的奖励坚持忍耐更长时间的小孩通常具有更好的人生表现,如更好的SAT成绩(高出210分)、教育成就、身体质量指数以及其他指标。 

# 在棉花糖实验中,不擅长等待的孩子在高中时会出现以下问题:

(1)行为问题更多;

(2)不擅长应对压力环境;

(3)注意力不集中;

(4)交不到朋友。

# 棉花糖实验得出的结论:自控力比智商能更好地预测一个人的成功

9、路易斯·特曼教授(Lewis Terman)天才儿童追踪实验研究始于1921年,长达四十多年追踪近1500名高IQ天才儿童的发展轨迹,研究比较了前150名成功人士与150名失败人士中的差别,得出成功人士最大的特征是 :

(1)达到目的的坚持性;

(2)与目标一致,不偏离;

(3)自信;

(4)没有自卑感。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一节《健全人格,教育核心 》学习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