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潮》:从“汉服热”的兴起,看21世纪中国“文艺复兴”

 

不知从何时起,中国各地的年轻人之间兴起了一股“汉服热”。无论是在引领潮流的大城市,还是在紧跟潮流的三四线小城,街头巷尾总能见到几个身着汉服的年轻人,要么选择在传统节日聚会活动,要么就在公园里拍照游玩。


他们既不是参加漫展,也不是二次元,而是掀起了一种回归中国传统文化的风气,也就是最近几年流行的一个词——国潮。到底什么是国潮?我们该如何看待它?或许《国潮:21世纪中国“文艺复兴”》这本书能给我们带来一点启发。


《国潮》封面图

这本书的作者张内咸是一名青年导演和编剧,曾经执导过多部微电影、纪录片和网络电影。他凭着十多年从事影视行业的经历,从电影、音乐、服装、语言、思想、经济等多个方面展开深入研究,层层剖析,总结出国潮三要素:中国符号、更新观点、面对市场。


用张内咸的话说,国潮就是中国潮流,是一种具有中国符号的商品,并且观点在当下。


国潮的第一个要素是中国符号。就像《长江7号》里饰演周星驰儿子的徐娇,还有著名的作词人方文山,都在以自己的方式推广汉服文化。他们无论是设计自己的汉服品牌,还是创办西塘汉服文化节,都是一种尝试,也是一次探索。这些大胆的尝试和探索,跟沈从文先生当年编著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脉相承,薪火相传。


中国符号就是汉语本身。不只是汉服,即使是普通的运动服,都可以具有中国符号。2018年,国产运动品牌“李宁”进行了品牌升级,变成“中国李宁”,转瞬之间就从库存滞销迎来营销高峰,开启了大部分媒体人认为的国潮元年。


国潮的第二个要素是更新观点。从传播学来说,更新观点是潮流传播的关键所在,也只有这样,才能给中国符号赋予真正的意义。国潮不是单纯地让现代人穿上古装,也不是把古代服饰改良为现代服装品牌,而是从观点上与新时代接轨,从而影响到流行文化的各个方面。


然而,国潮不一定就是国货,国潮甚至可以是洋货。例如,美国极限运动品牌Vans从2019年开始推出国潮系列的帆布鞋,销量一直很好。所以,我们要从不同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通过更新的视角,去迎接21世纪中国的“文艺复兴”。


国潮的第三个要素是面对市场。中华五千年文明流传下来的历史文化,并不是每一种文化都能形成潮流。例如我国许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的历史源远流长。但是由于脱离商业社会,不具备合适的商品形态,便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变成史籍研究的材料。


就拿中国戏曲来说,由于它本身不是一种商品,所以只能把戏曲元素拆分到不同的商业形态中。然而只是存在于旅游纪念品行业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该把这些中国元素融入到各种成熟的商品领域,例如服饰、装修、家电、教育、音乐、电影等等,让它们重新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所以张内咸认为,只有当国潮成为一种商品,才能让中国文化活下去,站起来,走出去。


不管怎么说,国潮的真正意义,就在于搞清楚语言、符号和货币之间的关系。作者在书中从符号学、传播学和经济学这三个维度,对国潮三要素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用他广博的见识和深刻的见解,向读者展开了中国当代一个重要的文化和社会话题。盖得排行CEO李铁也评论说,正如中国文化的复兴,也才刚刚开始。


其实,“汉服热”代表的是一种中国文化,它就像一艘时代的巨轮,在一批批勇于开拓创新的船长和船员之间传递下去。如果我们打开《国潮:21世纪中国“文艺复兴”》这本书,就可以借着作者的手,了解这艘巨轮里面的现状,也可以借着作者的眼,看看这艘巨轮将要驶向何方。

你可能感兴趣的:(《国潮》:从“汉服热”的兴起,看21世纪中国“文艺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