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罕篇一至四章,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 论语 47

今天是樊登《论语》三十天共读,第十七天。

【今日论语】子罕篇一至四章。

9.1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9.2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9.3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9.4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学习心得】

9.1 孔子很少谈论利益,却赞成命,赞成仁。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追逐利益是人本能而强烈的欲望。孔子“笃信好学,守死善道”,探寻和传播的是道德和思想,利是次要的,所以孔子很少谈到利。

在孔子看来,命和仁才是重要的事。

驱动人生的不该是利,命和仁才应是人生的驱动力。

9.2 达街的一个人说:“孔子真伟大!学问广博,可惜没有足以树立名声的专长。” 孔子听了这话,就对学生们说:“我干什么呢?赶马车吗?射击吗?我赶马车好了。”

这一段最动人的是孔子豁达地回答。对于旁人的质疑,或者说嘲讽,孔子只是云淡风轻的一笑置之。这是像孔子这样,有修为、大智慧的人,才能做到的。

饱读诗书,内心充盈,没有自卑的人,才不需要通过与人争辩获得安全感或者优越感。

9.3 孔子说:“礼帽用麻料来织,这是合于传统的礼的;今天大家都用丝来制作,这样省俭些,我同意大家的做法。臣见君,先在堂下磕头,然后升堂又磕头,这是合于传统的礼的;现在大家都只是升堂磕头,这是倨傲的表现。虽然违反了大家的做法,我还是主张要先在堂下磕头。”

这一章用礼帽和行礼两个大家的做法以及孔子的态度对比,表明孔子并非死守古代礼法,对立法的改革既开明也有坚守。

9.4 孔子一点也没有四种毛病——不悬空揣测,不绝对肯定,不拘泥固执,不唯我独是。

前面9.2章孔子看待和回答达巷党人的话就能看出孔子的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毋意,不悬空揣测,多了解,多沟通。这一点放在婆媳关系之间的处理特别合适,行事说话不要靠揣测,还是充分了解和沟通,避免很多家庭摩擦。

毋必,不绝对肯定。对领导,对权威,对书本,都不要直接绝对肯定。“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对领导和权威人士的言论,都需要独立思考不盲从。

毋固,不要拘泥固执,摒弃固定型思维,学习和发展成长型思维,才能不断学习,勇于挑战,收获成长。

毋我,不以自我为中心,不骄、不吝,将个人价值融入社会价值,才能获得内心愉悦。


你可能感兴趣的:(子罕篇一至四章,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 论语 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