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洪水记事(四)—为了大地的微笑

每年的节气到了梅雨季节,江淮之间的雨水自然是少不了的。但今年的雨水似乎有点任性,没完没了的跟江河大地纠缠着。长江水位不断攀升,江水倒灌,内河跟长江的连接处(枞阳大闸)早已经关闭。随着内河水位的普涨,桐城市域范围内的汛情全线告急,各处河堤均处在危急时刻。

在暴雨的持续袭扰下,一些抗洪能力不足的小圩纷纷被漫堤或溃破。桐城市的四个万亩大圩,包兴联圩、姜团圩、唐合圩、练潭圩等,在当地干群的全力保护下,始终在苦苦的坚挺着。

每个万亩大圩就是一个特大型的粮仓,为了这些粮仓的安全,社会各界闻汛而动,各种志愿力量正全力以赴的投身到抗洪一线当中。

7月13日,桐城市文联组成文艺志愿服务队赴抗洪一线。胡启新书记亲自带队,作协、诗词学会、摄影协会、诗院等协会组织均有成员参加。

01   练潭圩堤

车辆经双港镇过练潭村,至练潭大桥桥头左拐下坡就是练潭圩的圩堤。入口处已经有人在值守,即日起,严禁跟防汛无关的车辆进入。没挂标牌的防汛指挥部就设在距公路约五百米外的一处开阔地。

堤内是大片青青的水稻田,那些正在盎然生长的庄稼,如懵懂的孩童一般全然不谙世事,自得其乐的互相欣赏着对方。堤外则是宽阔的流动的黄水,如一头尚未发威的猛兽虎视眈眈的窥伺着。

雨还是时断时续地下着,走过指挥部门前,迎面就遇上一队用小推车拉着铁锹穿着雨衣走来的人群,步伐整齐,着装统一,乍一看俨然就是军人般的整肃。

大堤沿途各段都能看到众多穿着红色马甲的志愿者在分段行动,仅我们看见的就有市共青团的、市公安局的、市发改委、双港镇的志愿者们。

各个分队的志愿者们,都在奋力的干活,当前的工程是加固子堤。农用车倒在大堤上的泥土,要进行装袋,再运到近水的河堤,进行加高加固,防止因暴雨的袭击导致水位的暴涨漫堤。

雨还在下,这些志愿者们并未休息,穿着雨衣在忙忙碌碌,丝毫没有停歇下来的意思。用他们自己的话说,来了就是来干活的。

市水利局驻堤值守的同志已经坚持十多天未离开河堤了。

练潭圩是桐城市四大万亩圩之一,内有大量的农田和养殖水面。圩堤的东部外围就是浩渺的菜子湖,临湖皆是厚重的石头护坡到顶,以防湖边风浪的冲击,可谓是经历了千锤百炼。圩堤的末端是练潭圩的管理部门,当地人俗称为“团部”。

练潭圩内放眼四望都是成片的农田,河堤全长有7.5公里,鲜有村庄的存在,多年以前沿着河堤以各村“直属队”的名义建有几个小型集体单位。

因为时间问题,我们并未走完河堤的全程,圩堤前面肯定还有我们未曾遇见的志愿者们。正是他们浓烈的爱心和不求回报的身体付出,使得枯燥的河堤在给大地增光添色的同时,也在人们的心中陡然升起了一股人定胜天的自信。

值得一提的是,沿途见到的志愿者们并非完全是年轻人,有的年龄稍微偏大。在明知有危险存在的情况下,是一种大无畏的精神驱使,才使他们在恶劣天气条件下,义无反顾的来到了大堤上。

在经过一些没有树木的路段时,我发现圩内的农田跟河埂的交界处似乎有些异样。靠近河埂的田地里看不见水稻的青苗,呈现的是一片泥土色,上面有被机器人为划过的痕迹,而在跟青苗交接的地方却看见了一片水洼。

我在经过一个带着红袖标的老伯身边的时候,忍不住问了一句,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老伯说,稻田跟前的水洼处是人为挖掘出来的,青苗和着泥土被堆到了圩埂的脚跟处,并进行了平整处理。

圩内作这样的堆积处理是为了有效的防止出现圩堤滑坡的风险,对圩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同时也能及时有效的发现漏洞并作出应急处理,是一项很有成效的举措。

大堤上运输防汛物资的车辆以农用车为主,可能是因为大型车辆不容易在河堤上掉头,另外像现在这种严峻形势下,载重量过大的车辆也会带来不必要的风险。

外河的水位距离圩埂尚有几十公分的距离,给人的心里还有一种较为踏实的感觉。我看见了好几个六七十岁老人的身影,跟年轻人一样在大堤上忙碌着。一问,他们都是练潭本地人。一位穿着雨衣正在石子堆旁边忙碌的老伯说,2016年的水位比现在还要高一些,那年他也在这里。

正是有了堤上这些可敬可爱的人们,才使得现在的汛情还在可控范围之内,暴雨无情人间有爱,向来自各方的志愿者们致敬!

02   包兴联圩

下午去包兴联圩,因为金香公路中山段被水淹,已被禁止通行。文联文艺志愿服务队返回城关过金神镇,在熟悉地形的金神镇文化站黄站长的引导下,到达东河口大桥。桥头有障碍拦阻,河对面的包小圩前些日子已经漫堤。

车辆左转拐上了包兴联圩的圩堤,桥下就是满河的黄水。此处河堤跟练潭圩的不同在于,环绕包兴联圩的四周圩堤,堤上都盖满了各式各样的房屋,曾经一段历史时期因为圩堤地界的局限性,遇到过宅基地不够使用的尴尬困境。

圩堤经过多年的加宽加固改造,临河的路面已经硬化变成了水泥路,私家车辆可以在上面匀速行驶。只是遇到对面来车的时候,需要互相礼让,选择一处能够过车的空挡,缓慢通过,圩堤上的私家车司机早已练就了一身过硬的车技了。

车子很快就行到了“包墩闸”附近,在这停车歇息了一会。这里叫包家墩,原包圩(玉林)小学所在地。据《桐城县志》记载,这里曾经有个新石器时代遗址存在,只是太过遥远,已经无法证实这个遗址的具体位置所在地。

包墩闸已经被淹在水下,因为闸的平面跟对面的包小圩是水平的,所以河对面只看见一片水泽,而无法判清对面路面的位置。

包墩闸同样在《桐城县志》上是有记载的,很早以前就属于一个蓄水性塘塥,闸门落下,前方的河道就是一个小型水库,用于干旱时圩内农田的灌溉用水,是以才在县志上留下了记录。

包墩闸旁,我们见到了几个带着“防汛抢险”红袖标的本地人。简单的交谈了几句,他们的家就坐落在河埂上,有着历年的防汛经验,属于“老把式”一类,很熟悉本地段的河道汛情,知道哪里曾经出过险情隐患,平时会加倍的留意。

往下走不远就是河道里的另一处闸口,“钟湾闸”。在它的上游不远处正在处置一段险情地段。路旁堆着一大堆的石子备用,一台挖掘机正在河边工作,有电视台的记者正拿着摄像机在拍摄着挖掘机的工作场面,一辆贴着“金神镇防汛指挥部”铭牌的车子就停在旁边。

险情现场曾经是一处不大的房屋,因为房屋临河,河边的地基处出现了一处险情无法处理,经过协商必须拆除房屋才能处置险情,于是才有了眼前的一幕。

前面的圩堤道路狭窄不便行车,坡下有一条道路通向包圩村村部,我们的车辆就从此地下坡了。位于圩内的村部门前不大的广场上停着各种公务车辆和施工车辆,虽然拥挤却也井然有序,并未妨碍交通出行。

最为显眼的是有个拐角堆着小山一样的土堆,一些穿着雨衣的村民正在冒雨把泥土装袋,码放到一边,沙子等材料堆放在另一个位置。显然这些防汛物资都是提前准备好的,一辆农用车正在装车,准备把袋装泥土运送到圩堤上有需要的地方。

包圩村部往东北一点右拐,一条尚未浇筑水泥的路面直达河堤,再往北一点就是联合闸,大堤上一段新筑的牢固堤坝呈现在眼前。经黄站长介绍,这里原本是要修建一座跨河桥梁的,修成后会给位于包兴联圩末端的人们出行提供一些方便。只是刚刚准备动工,就遇上了连续降雨造成的紧张汛情。

顺着圩堤北行一段路程,一个圩堤低段加固工程正在进行,龙眠街道的一支突击分队正在忙碌,因为水位上涨,此地段地势低洼,必须加高加固。

这个堤段有些地方,车辆是开不过去的,那么这些防汛物资又是如何运上去的呢。应该是凭人力加上手工器具来操作的,劳动强度可想而知。

一般来说,圩堤上建有房屋的地段相对牢固一些,因为它比那些无人居住的路段要宽出很多,抗压性更强一些。

还有几支志愿者小队在我们未曾到过的路段,东闸和西闸的圩堤上,分开巡查防守。这些路段是重点防守路段,也是抢险难度较大的路段。

无论任何时候,人的生命安全是第一位的。包兴联圩圩内的居民,已经按照指示撤离完毕,一部分人被安置到了镇上的小学教室里,少量的居民去了子女家居住。

03    结语

在特大洪水面前,为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那些来自各方的志愿者们,无私地走到了抗洪前线,用他们的血肉之躯肩起了大堤的安危,他们就是新时期的英雄人物。

相信,我们终将迎来今年的粮食丰收那一天。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0洪水记事(四)—为了大地的微笑)